海派家具的由来

2010-03-31 15:31 来源:中国红木艺术家具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如果按照历史进程来分类近代上海家具发展的话,毫无疑问,开埠之前的上海家具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具类型,19世纪40年代改变中国历史的事件也改变了中国家具的历史。位于变革前沿的上海传统家具除一部分继续坚守传统不改的初衷外,另一部分则开始顺应并追逐潮流。到了上世纪20年代,上海地区的家具分成了朝东向西的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然而到了30~40年代,西行的轨迹开始朝东靠拢,东游的轨迹也渐渐向西倾斜,中西的融合趋势构成了近代海派家具的独特魅力。

    一 传统的延续:开埠前的上海家具

    没有过多受外来因素影响的上海家具循着代代承传的方式发展。早在元朝圣元28年(公元1291年)上海建县时,上海城内的家具商业已具有一定规模,制作家具的手工业者大多分散在城郊和农村。至明朝中叶(16世纪初)以后,上海地区经济逐渐发展,人文昌盛,官僚,富商相继在上海兴建园林、官邸、住宅和各种机构,作为室内主要摆设的家具大量出现。当时,上海浦东的下沙镇和西部的泖滨等地已是著名的家具产地,家具造型和制作工艺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产品品种齐全,有凳椅、几案、橱柜、床榻、台架和屏座等各类家具。明朝16世纪中期以后,更是盛行以名贵木材,如花梨木、瘿木、乌木、紫檀木和相思木等制作家具。随着上海经济不断繁荣,人口增加,加剧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许多城郊和农村的木工和外地目光手工业者纷纷流入上海城内,在城内开设家具店铺,生产床、柜、桌和椅等嫁妆杂器之类的细木家具。至清朝乾隆嘉庆年间(18世纪中期),上海城内已形成了家具行业街,小南门一类是其主要汇集地。至清朝同治光绪年间(19世纪中后期),上海开始有红木家具经营,主要是广东木器商人在洋泾浜一带(今延安东路)设店经营红木家具。

    二 冲击和回应:西式家具的崛起和中式家具的扩大

    1)盲从:对西式家具的追风和模仿

    19世纪40年代上海的开埠,打开了面对世界的窗口。西方工商人士纷纷来沪办业经商,并在租界陆续定居,有的随家属一起带来了他们西方家具,有的通过洋行购置家口家具,有的则是提出样式和要求来沪定做家具。这样,就为上海家具业生产提供了条件。随着上海与世界的同步,国内的一些洋务官僚和新派人士也开始效仿西方生活方式,购买起西式家具,这样进一步促进西式家具的发展。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后,人们的思想得到开放,西式家具越发盛行起来。

    市场利益的驱动力以及外在的可能性使得兴办西式木器业成为现实。一方面,华人率先进入该领域,上海第一家西式家具企业---泰昌木器公司于清朝同治10年(1871年)在大马路(今南京东路)租屋营业。而专做西式家具成立于1888年的毛全泰木器公司,除自己拥有木、漆工场外还有10多家木工作场,定点为其加工家具白坯,成为上海滩有名的公司。1921年,原在泰昌任职的水亦明自己独立开办“明昌木器店”,后来租下怡和洋行的一幢四层大楼,正式成立“水明昌木器有限公司”,生产和经营高档西式家具。上海滩四大百货公司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和大新公司均设家具部,自设家具工场生产西式家具。1886年,英商福利公司除经营进口家具外,在南京路附近(今风阳路927号)开设了福利公司家具厂,用机器生产家具,供应外侨、洋行和外国机构等。1905年,英商海克斯在静安寺路开设美艺木器装饰有限公司,聘请英国设计师和英国管理人员在上海招用木工、漆工和沙发工,生产西式古典家具。1920年,德商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鸿翔公司所在地)开设了家具公司,取名“现代家庭”。

    与此同时,一批中小型西式家具店也相继成立,有华孚、精艺、金安、精华、康乐、申泰和艺林等家具店,上海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西式家具行业。当时生产的家具式样主要有英国大英式(英国18世纪的威廉式、玛利式和安娜女王式等)、法国法兰西式(主要是路易十四式)、美国花旗式(主要是美国殖民地式家具和美国联邦式家具)以及德国的茄门式等。

    2)坚守:中式家具的承传和扩大

    除了上述西式家具外,中式家具也迅速发展,其中红木家具尤为明显。至上世纪20年代末,全上海红木家具店铺有100家左右。经营和制造红木家具的木工主要来自江浙两省,其中温州帮和常州帮力量较强。温州帮喜经营工艺粗实,多用大料,少镂刻的粗货,如供案、八仙桌、太师椅和睡塌等;常州帮则喜经营制造工艺精细,多雕花,多镶嵌的细货,以牌楼式床佳子、罗汉床、镜台和衣架等为主,比较实用。许多精雕细琢的传统家具还行销南洋及欧美各地。

    中式家具虽然不及西式家具时尚,但普通市民的日常需要以及传统匠人手艺的代代相传,成为中式家具赖以存在的条件。

公司标志
编辑:姚美珠
连天红 家具简史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