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具的历史非常悠久,自从我们的先祖进入洞穴时期就产生了原始家具。它们只是一种综合型的盛具或藏具。历史上真正称得上家具的是从夏、商、周开始有的。最早出现的家具是箱与柜,这种柜与今天的橱柜不同,它更接近于箱。目前出土最早的实物柜子,是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墓的小柜与随县曾侯乙墓的漆木衣柜。这种柜,其实就是箱。当时将置于车内存放东西的称箱,而将在室内使用的叫柜,《说文》云:“箱,大车牡服也。” 最早出现的家具形式除箱、柜外,还有屏风、衣架等。在当初,人们将用竖木制成的或者钉在墙上的衣架称为“棒”,而以横木制成的则称为“木行”,另外有一种以竿为衣架的又叫“木施”,这些名称一直沿用到唐。 汉代以前,我国的家具还处在低面时期,人们日常生活席地而坐,无桌椅。饮食与读书等活动所凭依的是案、几类的用具。随着民族文化的交流,从北方少数民族传进了一种新型家具,这便是“胡床”,即交椅。 胡床的出现,促使中国家具产生了一次飞跃。即家具从原先的低面发展到高面,出现了桌子。由于椅、桌的出现,其他家具,包括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明代家具是在宋元家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先是制作工具的进步。当时框架锯与刨普及,使家具制作更加严密、光洁。第二,家具制作原料发生变化,出现了紫檀、黄花梨、铁力木、鸡翅木等高档硬质木材。由于这些硬木色泽幽雅,纹理清晰而华丽,使木质的天然之美因髹漆工艺而得以体现,寄托了古人自然、古朴的艺术追求和着意体现天然材质的情趣。第三,结构严谨合理。明代家具不仅继承了宋代家具的风格,而且有新的发展,比例合理、结构严谨,注重视觉重心,追求稳定感。所以现今保存下来的明代家具,尽管有的腿足部都烂掉了好多,但上体结构丝毫不走样。第四,以线条为主要装饰手法,不事雕琢,追求流畅与简练。这种风格是以曲线条装饰来体现的,它能给人以淡雅、清新、纯朴与大器的韵味,有一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第五,明代家具出现了以建筑空间功能划分家具。这种功能的划分,出现了厅堂,书斋与卧室家具,陈设上则以对称为主调,从而奠定了中国古典家具的基本陈设模式。
除上述三大流派外,另外还产生了山西的“晋式”、山东的“鲁式”、浙江的“宁式”、上海的“海派”、福建的“闽式”等。 黄花梨是制作中国古典家具中使用最优良的木材之一,它是明代家具的首选之木。 历史上并没有黄花梨的名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时,著名的古建筑学家梁思成等组织了一个营造学社,开始了我国最早的明式家具的研究,当时为了区分新、老花梨,就将明式家具中的老花梨冠以“黄花梨”,从此才有了“黄花梨”的名称。现在我们说黄花梨,一般是讲明末清初时的花梨木。 现在公认的红木,是一种热带常绿大乔木,平轮纹呈直丝状,棕眼比紫檀大,通常颜色为深红色。按质量分油脂、青筋、红脂与白脂。红木产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印度、越南、泰国、孟加拉、缅甸与我国海南均有出产,其中以印度与泰国的最佳,俗称印红与泰红。红木在我国各地的叫法也各异,长江流域与北方统称红木,而在广东则称为“酸枝木”,因该木初锯开时,会散发出一种辛香,闻之有酸味,故名。在海南被称为“荔枝母”;在台湾又被叫之“檀木”。 现在人们称“老红木”,一般是指存料30年以上、成器40年以上的印度或泰国的红木。 现在老红木家具非常吃香,但并不意味着新红木家具在若干年后也具有收藏价值。上面我们提到“老红木家具”是存料3 0年以上、成器40年以上的印度或泰国红木。以前的红木家具生产大都是手工作坊或者是以师傅带徒弟方式。旧时,有钱人家为子女定制家具,师傅上门来做,一般分为“千日工”与“万日工”两种,“千日工”做3年,“万日工”做10年。而且所有的用料都存放30年以上,并当着主人面选料,一套家具做它10年8年的,试想这是何等周到、精细。而现在的新红木家具,则是采用“热炒”,是工厂批量化生产。木料运到,锯开就进烘房,然后所有的工序都是机械化,一天可生产几套,已无艺术可言,另外用料也混乱。所以,这样生产出来的红木家具,不仅粗制滥造,而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那就是木材的变形与缩胀,这样的家具只有实用价值而无收藏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