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式家具是带有明显楚文化特征的家具形式,随着楚文化的产生、发展而逐渐成熟起来,经历了从陶制家具到铜制家具再到漆木家具的演变过程。在春秋早期,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楚式家具的自身特点并不明显,无论是陶制家具或青铜家具都与中原地区的家具保持着较大的一致性。而漆木家具这时尚处于起步阶段。到了春秋中晚期以后,随着周王朝统治的瓦解和楚国的日渐强盛,楚文化的自身特点日益突出,“楚式家具”的风格逐渐形成,随着青铜工具和铁工具的广泛使用,漆木家具逐渐取代青铜器,占据了社会生活的主导地位,并在战国时期进入了空前繁荣的发展阶段.成为中国髹漆家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楚式家具之所以能在春秋以后迅速崛起,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楚国的强大所带来的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使楚人在汲取中原地区先进技术和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形成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文化体系。二是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以刀、凿、斧、锛、锯等为代表的铁制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竹木家具的产量和质量。三是漆器家具作为日用,有体轻、易洗、隔热、无异味、抗酸耐腐蚀的优点,作为观赏,又有五光十色、灿烂绚丽的视觉效果,这种赏心悦目的美感非青铜器所能及。四是楚地竹木漆料的天然资源优势。楚国地处南方,山林茂密,盛产竹木,漆源丰富,为楚式家具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自然条件,正是具备了一系列有利条件,楚式家具才会在战国时期迅速繁荣起来。 从使用功能看,楚式家具主要分为居室用器(如床、几、案、俎、架、屏风、柜、椟、奁、箱、笥、筐等),日常生活用器(如耳杯、卮、盒、樽、盘、豆、勺等)和礼祭用品、乐器及仪仗陈设(如虎座凤架鼓、鹿座鼓、禁,虎座立凤、镇墓兽、漆棺、雕花笭床等)三大类。在那带有典型南方艺术趣味的造型和装饰手法中,让我们感受到了楚文化熏陶下的楚式家具的独特魅力。 一、飞扬灵动的纹饰 楚式家具上的纹饰是楚艺术精神在器物上的展示。作为中国上古时期在楚地这样一个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里生长起来的装饰纹样,它是楚民族文化心理在器物上的投射,它形象生动地记录了楚民族生存活动的历史全貌和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生命历程。 楚式家具的纹饰有着相当宽泛的表现对象,自然界和超自然的一切物象尽在楚人的审美观照之中,从其表现内容来看,可分为自然性纹样,几何形纹样和人物行为纹样。常见的纹样有凤纹、变形凤纹、鸟羽纹、龙纹、变形龙纹、兽面纹、蟠螭纹、变形螭纹、云纹、卷形云纹、勾连云纹、花草纹、卷涡纹、s形纹、绹纹、点纹、目纹、方块形纹、三角形纹、菱形纹、带纹、田猎纹、人物与龙凤共舞纹等。这些纹样经过变形、分解、夸张之后,又重新根据装饰与表现或象征的需要组合起来,形成一种生动流畅,洒脱舒展的新的时代风格。从纹饰的题材内容及其基本形态来看,与中原商周纹饰明显的拉开了距离,具有浓厚的地域性特征和强烈的浪漫主义气质。有许多纹饰甚至带有神秘的虚幻意味。 在楚式家具中,纹饰的模拟造型、象形观念以及抽象几何造型、复合造型等意识都明显的存在着,并呈现出复杂的交错、混沌状态。楚人处理这些纹样时,往往根据对象的形体特征,采用多种视角、视点,大胆利用散点、连缀、对称、连续、重叠等构形方式,赋予纹饰以浓厚的形式美感。如龙纹和凤纹(图1),在楚人的手中被塑造得变化多端、奇妙无比,比起其他诸侯国来更富有灵气、动感和变化。楚人观物取象时,所取之象既不是对原形的逼真再现,也不是对原形局部的简单选取,而是抓住物象具有代表性的质和最有特点的结构性关键,形成视觉思维上的“象”,从而完成新的构形。在楚纹饰中占据着很大部分的人与动物、人与植物、动物与动物这样的复合纹饰,形象特别玄怪、虚幻、神秘,是楚纹饰中最有特点的纹饰之一。如曾侯乙墓漆内棺上的方相氏、羽人、神兽等(图2)。楚纹饰虽然不是原始艺术,但在构形方式上却遗留着原始艺术复合造型的思维特质以及明确的精神意象追求,它所表现的神秘感、虚幻感代表了楚民族艺术意志的客观化,它反映了楚民族集体中每个成员对此所产生的尊敬、恐惧、崇拜等情感。 楚纹饰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与楚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楚地特定的人文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它又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它不是倾向于理性的、写实型的,而是偏向情感、想象型的。它是狂放而奇诡的,它不像殷商纹饰那样狰狞、威严和阴沉,也不像周人纹饰那样简洁、朴实和静和,楚纹饰在玄想上在气质上有着更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天真的自然气息,是典型的原始浪漫主义。楚地自古就较重视人的情感的抒发,个性上有较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因而楚纹饰大都活泼、浪漫、自由。它轻盈、婉转、流动而又不流于萎靡、软弱和柔媚,很自然的展现出真挚热烈的情感,表现了楚人对自然生命的运动之美的崇尚和委婉细腻的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