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难测”为哪般
红木家具消费为何让人感觉“水深难测”?有专家认为,这与红木家具消费大热,而整个市场环境配套建设没有跟上,有很大关系。
消费者维权成本过高消费者如果遇到厂商售假,到专业质检站去检测,一个点就要1000元,如果要对一套红木家具进行检测,昂贵的检测费消费者难以承受。正常情况下,不到家具发现质量问题,消费者绝不会主动提出对家具进行检测,而一般来说,市场这些动辄卖十几万元的家具,虽然材质有些很可怀疑,但真的发生严重质量问题以至于影响使用的,毕竟还是少数,问题这就让厂家有可乘之机。
标准体系比较复杂留意红木家具市场的促销用语,可以发现商家经常以“缅甸酸枝木”、“老挝酸枝木”等名称自我标榜,其实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隐含欺诈成份。因为以现有检测手段,材料产地根本无法检测。也正因为这一原因,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0年5月19日发布的“红木家具标准”中已明确规定:只有紫檀、花梨、乌木、条纹乌、红酸枝、鸡翅、黑酸枝、香枝等8种材料才可称为红木,至于一度流行的所谓“缅甸红木”、“老挝红木”等说法,则不在规范之列。
而就在被列入红木范围的这8种木类中,“标准”又细分为33种树种,如红酸枝类中就有“交趾黄檀”、“奥氏黄檀”、“赛州黄檀”、“绒毛黄檀”等7个树种,树种之间价格相差悬殊,比如“交趾黄檀”每吨约6万元,而“奥氏黄檀”每吨仅2万元,但这两种材料都称作“红酸枝”,厂商销售“奥氏黄檀”时标出“红酸枝”,事实上并不违规,但普通消费者因为信息不对称的缘故,那里会知道这当中存在如此巨大的差价?
卖家“新招迭出”为对付监管,不少商家在销售时想尽办法逃避自己的责任,“花样翻新”速度之快、手法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比如最新流行的“重量”销售,即卖红木家具时不是以件计价,而是以分量计价。专家介绍,依照惯例,红木家具都是按“套”或“件”出售的,明码标价,一物一价。然而,由于近年来红木材料趋紧,高档材料进货按吨计算,于是一些红木家具厂也开始按“分量”出售了,为此引发不少消费纠纷。对此,市消保委家具办相关人士明确表示:不赞成红木家具称分量出售,原因是红木家具单价昂贵,分量轻重“一进一出”,对消费者来说不是小数目。经营者如何保证不“短斤缺两”?交货时如何计算实物与样品的重量差异?材质的缩水、风干量怎样算?另外,如果家具要称“分量”销售,首先必须剔除所有五金件的分量,总不能将家具的五金件也按红木重量计算吧?但如何剔除?这当中又牵涉不少枝节问题,监管难度之大超出想象。
本报记者 田玲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