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家具工厂的营销(2)

2010-07-12 14:34 来源:顺德家具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误区二:中国家具没有“品牌”

  经销商,甚至许多家具工厂都认为,中国家具没有“品牌”,所谓的“品牌家具”,只不过是在行业内稍具影响力罢了,在顾客心目中,基本没有品牌可言。经销商有这样的认识,可以当作是对目前家具现状的一种客观反映,而家具工厂的“自我定义”,则是“短视”、“浮躁”的体现。任何一个行业,经过充分的竞争和发展,一定会产生为最终消费者所公认的品牌,家具也不例外。当然,这有可能是家具产品本身的品牌,有可能是家具流通企业的品牌,也有可能两种情形并存。如果我们家具工厂缺少创品牌的意识,泯灭了创品牌的雄心,肯定“做不大”。可以预见,未来比较的结果,或跟风潮流在市场上赚些“快钱”,或沦为“代工”的车间。

  误区三:产品营销要做好,就是要花大钱请人做“包装”

  请明星代言、请专业的设计公司设计奢华的家具展厅、模仿一种比较热销的产品款式生产、给导购制定一套培训手册……,这似乎已经成为家具工厂产品营销的公式。构成公式的要素,多是东拼西凑,很少形成系统,更别说整体系统持续的优化提高。当这些要素在某个品牌上显得推力不足时,就再更换一个品牌重新包装。所以,家具品牌层出不穷,但往往也只是“各领风骚三五年”。

  误区四:跑市场就是走访“地主”和代理商

  现在,奔波在全国各地的家具工厂的营销业务员,主要工作是:协调好每个城市专业家具卖场(因这种卖场清一色都是摊位制的租赁市场,业内称“地主”)关系,以期能拿到好的展销位置,了解当地代理商的经营情况;还有,就是帮助代理商做好产品陈设,培训营业员的导购技能。而对真正市场的主体——终端顾客,几乎忽略不顾。

  误区五:创新不如模仿,探索不如跟风

  中国的家具产品缺少原创,基本就一个“抄”字,广东抄国外,内地抄广东。从而导致家具产品单一,各个家具工厂产品品种款式雷同严重。直接引发了营销上的麻烦——代理商总在变化,不断寻找新的厂家或新的替代品,顾客抱怨不断,即使在号称几十万平方米的家具卖场中,也很难看到真正让自己称心如意的产品。

  我们的生产厂商自然深有体会,他们中不少有识之士,也在尝试原创性的新品开发,但新品投放市场后,还是“模仿”,使得徒弟乱棒打死了师傅。经过此番周折,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只能模仿,创新代价太大,为他人做嫁衣。

  以上列举的只是家具工厂在市场营销观念上的一些常见误区,在实践操作上,问题更多。

公司标志
编辑:尤文
连天红 市场观察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