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领导哲学(3)

2010-04-01 13:50 来源:慧聪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爱戴他、称赞他;再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害怕他;最次的领导者,人们蔑视他

    当年,刘邦和项羽都看到过秦始皇巡视天下的威风,项羽脱口而出:“我能够取代他!”刘邦则看得眼珠子都圆了,情不自禁地说道:“大丈夫就应该这个样子啊!”这就是他们最朴实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这两个领导者的不同结局——一个乌江自刎,一个成就霸业。

    在项羽看来,他追求的目标就是“我能怎么样”——我取代了始皇嬴政,就能享受他的威风。所以,项羽的最大失败,就是始终在“小我”的圈子里打转,放走韩信,气死范增,儿女情长。刘邦追求的目标,则是另一种方式——大丈夫就应该如此生活,如此精彩。所以,他建立了一个以萧何、韩信、张良为核心成员的团队,这些人都想成为大丈夫,活得精彩。胜利,自然也就属于刘邦了。

    刘邦入关,约法三章,关中父老皆称其善,亲而誉之。项羽入关,火烧阿房宫,三月烟雾不绝,关中父老皆称其恶,畏之侮之。

    当然,亲而誉之与畏之侮之的尺度很难把握。春秋时期让郑国成就霸主地位的一位叫子产的政治家,对这几种尺度的把握非常到位。

    他从政的第一年,老百姓怨恨他,恨不得想杀了他;可从政到第三年的时候,老百姓都在担心,万一子产死了,谁能保障他们的利益?当子产病危时,他对继任者说:“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够以宽大来使百姓服从,德行次一等的人不如采取严厉的政策。你看火很猛烈,百姓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很柔弱,人们因亲近喜欢而轻视它,所以,很多人死在水里。因‘宽柔很难’。”子产死后,继任者不忍心严厉,而施行宽柔,结果,郑国强盗很多,继任者很后悔没听子产的忠告,于是开始严厉镇压,郑国治安明显好转。

    亲也罢,畏也罢,这都是表象,关键在于作为领导者的你,所构建的“道”希望达到什么效果。你必须根据你自己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自己的“道”。每个人的“道”都不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

    在这里,次一等的领导者,其公司核心价值观和公司战略都没有问题,但由于不能找到合适的管理者分担自己的工作,很多活只能自己干。给下属帮助,培养下属的各种能力,直至下属成长到他所希望的程度。

    再次一等的领导者,由于自己的能力问题,还不敢充分授权给别人,来代替自己行使一部分权力,事必躬亲,错了罚,对了奖。亲历亲为的结果,容易让下属畏惧而不是敬服。

    最次一等的领导者,心胸不够,能力不足,眼光不准,决策错误经常导致下属做无用功,甚至爱猜忌、易发怒。时间一长,下属自然会心生怨言而蔑视他,认为他没有能力来领导和管理自己。

    企业里产生的许多矛盾,皆在于此!

    信不足也,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如果领导者本身的诚信不足,百姓自然不会信任。(最好的)领导者总是那样的悠然自然,清静无为,不肯轻率发号施令。天下治理得井然有序,而百姓都认为“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老子在最后一段点出了重点——领导者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诚信,不骗人。否则,就没人听你的了。春秋时期,商鞅在秦朝变法,首先做的事就是告诉老百姓,他是讲诚信的。如果没有诚信,你制订再多的规则都是无用功。有些企业,公司制度可以装几大柜子,可最后为什么倒闭了?就在于失去了员工的信任。

    老子反复告诉我们,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任何一个组织,都要靠规则来管理,而不是靠人来管理。身为领导者,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失去诚信,这是组建团队的重中之重。在信任的基础之上,抓大放小,尊重规律,不要轻易去干涉,一切就归于自然了。

 

公司标志
编辑:佚名
连天红 经营管理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