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和佛教中的龙 (3)

2010-06-21 13:35 来源:大千传统图案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中国本土的龙具有马、牛、鱼、鹿、蛇等动物特征;佛教中的龙王也相似,具有象、蛇、马、鱼、虾等多动物的特性,据上,有理由认为,佛教中的龙是由中国传入的。
    佛教中的龙与中国龙也存在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中国龙与印度龙之间的最大差异是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在动物崇拜中,龙具有至高无尚的地位。特别是在龙崇拜与政治结合起来之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神。而印度龙则是一般的神灵,如佛经中的天龙八部"龙",不过是普通的护法神而已,无至高无尚的地位。在印度的动物崇拜中,金翅鸟受到最高的崇拜,而龙经常是金翅鸟的猎物。在佛典中,龙的"三患"之一便是金翅鸟。传说金翅鸟每天以龙为食,一天需要一条大龙王,五百条小龙。这说明龙的地位远在金翅鸟之下,而中国则相反 ,龙的地位远在凤鸟之上。
    其二,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龙,能够升天入地,沟通天人;能为神仙乘驭,来往于天地之间。如黄帝乘龙升天,颛顼、帝喾、启亦乘龙往来。而印度佛教中的龙则没有这种神性。大神乘骑的是金翅鸟,如古印度人的天神毗湿奴常骑在金翅鸟上飞行。佛教中的文殊菩萨乘的是狮子或坐白莲台;普贤菩萨乘的是六牙白象或坐青莲台。
    其三,在佛教中的龙王崇拜传入之前,中国的龙没有地域性,龙被奉为主宰雨水之神,受到各地各民族的普遍崇拜,龙的形象基本上也相同的,只有颜色的区别,分为青、赤、白、黑、黄五种。印度人虽然封龙为"王",给龙造"宫",但印度龙的地方神特性较明显,龙王的种类繁多,各水域都有龙王、龙宫,说明龙只不过是某一水域的主宰神。
    从以上差异来看,龙文化传入印度在秦汉之前,因为龙在秦汉开始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在此之前,龙的主神性是主宰雨水,而印度的龙王也一样,主宰大海、湖泊和水潭等水域。龙崇拜传入印度之后,经过再创造,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龙文化。
    佛教产生后,龙文化又与佛教结合在一起。随着佛教东传,佛教中的龙文化又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我国原有的龙文化融为一体,从而使中国的龙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说法颇多。学术界一般认为,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图经〉,当为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之始。据〈史记〉载:大月氏原在甘肃敦煌、祁连山一带游牧,汉文帝时,为匈奴所迫,迁至今新疆伊犁河流域。不久又遭匈和乌孙的联合攻击,遂迁至今锡尔河、阿姆河之间,建王庭于阿姆河这北。约在公元前130年前后,越阿姆河,攻占大夏,据有其国。因大夏当时已崇奉佛教,故亦改信佛教。汉武帝元朔元年,汉使张骞至其国。公元一世纪中叶,建贵霜王国。其后国力渐强,破安息,灭天竺等国,国势鼎盛,佛教发达。
    由于大月氏国原在中国,因而与中国有特殊的感情,相互来往频繁,他们在传播佛教方面起到特殊的作用。 由中国传入并经过印度化而纳入佛教体系的龙王崇拜,随着佛教的东传又反馈到中国。在龙王信仰传入之前,中国本土只有海神、水神、河神或河伯信仰。先秦时期的神仙家和早期道教,都不讲龙王。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龙王信仰也一样,自传入中国之后,经过再创造,后来中国的龙王已不同于印度的,成为中国化的龙王。在印度,龙王是佛的信徒、供养者或守护神,而中国因受道教和儒教的影响,龙王信仰也发生了种种变化。在道教的影响下,中国的龙王成为玉皇大帝的部下;在儒教的影响下,中国的龙王传说强调仁、信、义,强调夫妇、弟兄、父女之情,并有善恶之分。此外,中草药各地的龙王一般有姓、名和封号,这也是中国特有的。
    印度佛教艺术的传入,对中国龙形象也有较大的影响。从汉晋到唐宋时期,龙的形象在演变过程中,明显地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如敦煌北魏壁画上的龙,其动态是在奔腾,却给人以一种安详、宁静的感觉,这种造型显然来源于同时代佛教中的飞天。印度佛教中的狮子对中国龙形象的演变影响也很大,唐宋时期的龙吸收狮子的形象。头圆而丰满,脑后披鬣,鼻子也近似狮鼻。江西江宁南唐要升墓中壁画上的龙,不但头部像狮子,就连整个身体也有点近似于狮子。龙吸收狮子形象,主要是为了言其神威,增加它的神通。
龙珠也是佛教东传以后才有的。在佛教中,有一种宝珠,又叫摩尼珠、如意珠。我国唐宋以后,龙戏珠的出现,当与佛教有着渊源关系。

公司标志
编辑:王丽萍
连天红 图案寓意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