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就有崇拜吉祥物的习俗,并且衍生出了吉祥文化。喜鹊吉祥文化更是渊源悠久,先秦时,人们以为天、地、人是统一整体,“天人合一”,万物有灵。人们认为常见的鹊鸟能传达未知的消息,把鹊附会成报喜鸟,称之为喜鹊。周代师旷所著的《禽经》中说:“灵鹊兆喜”。清代陈世熙在《开元天宝遗事》也提到:“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灵鹊报喜,兆示着吉祥,预示着心想事成后的欢喜。在这种俗信的影响下,民间百姓还形成了祝鹊的风俗活动。喜鹊报信之说,在晋代葛洪编写的《西京杂记》卷三中提到樊哙问陆贾天子受命是否有瑞应,陆贾回答:“有之,夫目瞤得酒食,灯火华得钱财,乾鹊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小既有徵,大亦宜然。故目瞤则祝之,火华则拜之。乾鹊噪则喂之,蜘蛛集则放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乾鹊噪”能报喜是当时的一条俗谚。其实由于地域的原因,人们对喜鹊是否报喜的看法也不同,宋?彭乘《墨客挥犀》卷二中说:“北人喜鸦声而恶鹊声,南人喜鹊声而恶鸦声。鸦声吉凶不常,鹊声吉多凶少。故俗呼喜鹊,古所谓乾鹊是也。”虽有喜鸦声厌鹊声的,但大多数人通常还是认为喜鹊报喜,乌鸦叫总是与孤独、悲凉的处境相联。 灵鹊兆喜,喜的内容虽是泛化性的,但它的来源大致可分为三个系统:一、“鹊噪则行人至”的俗谚;二、张颢得鹊印的传说;三、鹊行成双的习性和鹊桥会的故事。另外,古人还相信喜鹊能传赦免的喜讯,把喜鹊与使者传救书、宣布大赦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可能是因为“行人”有使者的含义。《朝野佥载》中记述了唐贞观末时的一个故事,南唐黎景逸居于空青山,常有鹊巢其侧,景逸每饭辄喂之。后邻近有失布者,诬景逸盗之,遂被系狱。月余,见鹊止于狱楼,向景逸欢喜,似传语之状。其日盛传当有敕至,官司诘问,具云:“路逢玄衣素衿人所说。”三日后敕果至。景逸还山,乃知玄衣素衿者,鹊之所化。这里显然把鹊神话成了传敕的使者了。李白《鹊》中说:“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传闻敕书至,却放夜郎归。”这是李白参与永王璘反叛被流放夜郎途中,忽然听说将被敕免时写作的一首诗。这里喜鹊传信,就是指的使者飞书,宣布赦免的事情。宋代时这种说法仍然流传,鹊有种别称叫做青喜,宋陶榖《清异录? 青喜》 :“李正己被囚执,梦云:‘青雀噪,即报喜也。’是旦果有群雀啁啾,色皆青苍。至今李族居淄、青者呼雀为青喜。”从颜色上看出,这里所说的雀即鹊。 “兼济天下”、出将入相是古代人的传统理想,士人尤其看重这种功利思想。晋干宝《搜神记》 卷九《 张颢》 中提到:“常山张颢,为梁州牧。天新雨后,有鸟如山鹊,飞翔入市,忽然堕地。人争取之,化为圆石。颢椎破之,得一金印,文曰‘忠孝侯印’。… …颢后官至太尉。”这个故事流传较广,人们据此就把喜鹊报喜附会成报的是升官晋级的喜。从现有的材料看,此说的出现是在唐代,《 唐国史补》 卷之上,“窦参之败,给事中窦申止于配流。德宗日:‘吾闻申欲至,人家谓之喜鹊。’遂赐死”。新、旧《唐书》都印证了这条史料,“窦申者,参之族子。累迁至京兆少尹,转给事中。参特爱之,每议除授,多访于申,申或泄之,以招权受赂。申所至,人目之为‘喜鹊”。窦申之所以被称为喜鹊,就是因为能事先向晋升的人透露消息。这条材料在唐诗中也有如此用法,如苏颋《咏礼部尚书庭后鹊》:“怀印喜将归,窥巢恋且依。自知栖不定,还欲向南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