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钩是由钩首,钩颈,钩体,钩面,钩尾,钩柱,钩纽等组成.因在古墓出土的带钩上著有"钩"的器名,所以带钩可以说是一种自铭器物。带钩起源于西周,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带钩的造型多样而生动,多被赋予美好的寓意。古人衣着佩束的腰带有大带、革带两种,大带以布帛制作用于束腰紧身,革带多以生革为之,主要用于系佩组绶、印章、囊、刀剑等物。因革带硬而厚实,无法同大带一样系结,使用时多借助于带头扣联,此类带头通常被制成钩状,称为带钩,带钩有金、银、铜、铁、玉、石等多种,玉质带钩是其中较为珍贵的一类。 宋代玉带钩多见传世器,出土品不多,其风格特征带有汉代玉带钩遗风。如钩首多作禽鸟形、兽面形,体多扁宽而薄,亦有窄腹体厚者。纹饰雕琢简练,多为浅浮雕蟠螭形、鸟首形。矮钮,钮端扁圆状。元、明、清三代玉带钩大量出现,这一时期的带钩已完成了由实用器向玩赏品的转变,其总体特征为大量使用了动植物造型,采用浮雕、透雕技法。钩首多为龙头形,龙螭纹组合最为流行。各种构图、纹饰寄托了人们渴求福、禄、寿、喜等美好的愿望,体现出复杂的人文内涵,且玉质选材讲究,构图精当,造型优美,雕琢技艺高超,玲珑别致的巧夺天工之作大量出现,从而将作为社会玩赏品——玉带钩的奇巧生动、赏心悦目的艺术神韵推向了极致。这三朝带钩的区别特征也是明显的,元代钩首多为浅浮雕龙纹、花卉纹。龙形钩首多瘦长而扁薄,龙的面额平整,五官短而靠前,钩体常雕蟠螭、荷莲及其他花卉图纹,蟠螭紧贴腹面,前足前伸,后足一弓一伸呈爬行状。钩钮矮而紧贴体背,钮端圆形或扁圆状等。明代玉带钩造型较元代复杂,流行龙首形钩,钩头比元代略大,头短宽而微昂,龙眼圆凸,嘴横平而张开。腹部蟠螭开始站立呈腾空之势,螭龙距钩首距离较元代同类器有所拉近。清代玉带钩不仅数量多,其形制也更加复杂,纹饰构图更加活泼多变。龙首形带钩较流行,龙首较前代高昂,龙眼凸现,嘴上下略倾,给人以凶悍威猛之感。蟠螭腾空而拉大了腹面的空间,螭头圆而披长发,与明代器亦有区别。清玉带钩纹饰造型的另一个特征是大量地融入了反映人们渴望社会安定祥和、家庭幸福和美、夫妻团圆、子孙如意、健康长寿等吉祥美好的心愿。如钩首作如意头,刻如意纹,腹面浮雕银锭插笔,“笔锭”谐音“必定”,整器取“必定如意”之意;有的钩首作如意形,腹面浮雕荷花、宝盒,“荷盒”与“和合”同音,意寓“和合如意”;有的钩首作马头形,腹面浮雕躬身前爬的猴子,构图含有“马上封侯(猴)”的意义;有的腹面刻三只羊,寄寓“三阳(羊)开泰”之意,刻五只蝙蝠含有“五福(蝠)齐备”、“五福临门”之意;有的腹面浮雕蟾蜍石榴纹,民间传说月宫有蟾蜍,又称为蟾宫,旧时科举考试登科及第称为蟾宫折桂;石榴籽实多寓意多子多孙,这种构图表达了人们渴求“家族兴旺、登科及第”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