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江下游绫织物纹饰浅析(2)

2010-04-02 13:21 来源:积习待用 我要评论    

分享到:

    齐己《谢人惠十色花笺并棋子》:“吴绫隐出雁翩翩”[12]句,说明越、明二州所贡吴绫和异文吴绫均有雁纹。唐文宗即位时(827年)曾明确规定,“袍袄之制,三品以上服绫,以鹘(鹤)衔瑞草,雁衔绶带及双孔雀……”[13],显然,雁纹、鹘纹、孔雀纹均是唐代常见的官服用绫纹样。
    章孝标是睦州桐庐(今浙江桐庐)人,曾作《织绫词》:“去年蚕恶绫帛贵,官急无丝织红泪。残经断纬不通梭,鹊凤阑珊失头尾。今年蚕好缲白丝,鸟鲜花活人不知。瑶台雪里鹤张翅,禁苑风前梅折枝。不学邻家妇慵懒,蜡揩粉拭谩官眼”[14] 。从这首描写睦州织绫户生活的词中,可了解到当地所贡交梭绫、纹绫,有喜鹊、凤鸟、仙鹤、梅花等多种花鸟纹饰。喜鹊,顾名思义,是一种能报喜的鹊,《开元天宝遗事》云:“时人之家闻鹊鸟声皆以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被称为“花中之魁”的梅花,公元8—9世纪时成为我国工艺装饰中的题材,在丝绸图案中也很流行,古人常以其孤傲挺秀、不畏严寒的特性,比拟文人的清高。从《织绫词》推测,睦州绫很可能有喜鹊、梅花组合纹饰,以寓意喜报新春。又凤鸟,是人们以现实为基础虚构出来的理想灵物,与孔雀形象类似,它是皇后和妃子的象征,也是权威和等级的象征。仙鹤是一种象征长寿的飞禽,如前所述,它是唐代流行的官服用绫纹样。白居易有“瑞鹘(鹤)勘袍花”[15]诗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禁苑风前梅折枝”句,道出睦州绫纹,就表现形式言,采用了唐后期极为流行的作散点式排列、风格较为写实的折枝花鸟式。唐文宗时规定官服袍袄之制,“四品、五品服绫,以地黄交枝”[16]。这里“地黄交枝”与前述“鹤衔瑞草”、“雁衔绶带”等,均属折枝花鸟式图案。
    唐代最负盛名的缭绫,有些什么纹饰呢?《旧唐书·李德裕传》记德裕就敬宗诏浙西进奉一千匹可幅盘绦缭绫事进谏:“又奉召旨,令织定罗纱袍段及可幅盘绦缭绫一千匹……况率鹅、天马、掬豹、盘绦,文彩珍奇,只合圣躬自服。”另白居易《缭绫》有“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17]诗句,据此推测,缭绫可能有大雁、云气[18]、玄鹅、天马、掬豹、盘绦等纹饰;就其表现式言,大概仍以折枝花鸟式为主。
    “卿卿买得越人丝……鸳鸯正欲上花枝”[19]、“夜裁鸳鸯绮,朝织葡萄绫”[20]“带缬紫葡萄,花红石竹”[21],诗人们满怀激情,描绘了江南绫织物用既写实、又概括的艺术手法,表现的栩栩如生的鸳鸯、形象生动的葡萄等多种花鸟纹饰。
    综与所述,我们可列出长江下游绫织物主要图案表:
 
     显然,长江下游绫织物图案是以生动的折枝、缠枝花鸟式为主,这与黄河下游以联珠、几何纹饰为主形成强烈反差。唐代丝绸图案经历并完成了由动物图案为主向以花鸟图案为主的转折,缠枝、折枝等风格较为写实的纹饰,从盛唐开始流行,到中、晚唐达到极盛。江南地区,尤其越州、明州等浙东地区,是唐中、后期崛起的丝绸重地,顺应时尚,其织物自然会以当时最流行的图案为主,因而与北方定州等传统丝绸产区丝绸图案有异。
公司标志
编辑:王丽萍
连天红 图案寓意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