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江下游绫织物纹饰浅析

2010-04-02 13:21 来源:积习待用 我要评论    

分享到:

    早在开元、天宝年间,长江下游特殊丝织品的生产就有相当高的水平,如天宝初年,韦坚向朝廷进奉的土特产中,有广陵郡(扬州,今江苏扬州)的锦;丹阳郡(润州,今江苏镇江)的京口绫衫段;晋陵郡(常州,今江苏常州)的“折造官端绫绣”;会稽郡(越州,今浙江绍兴)的罗、吴绫、绛纱;吴郡(苏州,今江苏苏州市)的方纹绫等[2],但主要是绫。尤其越州,在唐代后期绫的生产发展更快。“初,越人不工机杼,薛兼训为江东节制,乃募军中未有室者,厚给货币,密令北地娶织妇以归,岁得数百人,由是越俗大化,竞添花样,绫纱妙称江左矣”[3]《唐国史补》这段文字,既从某种角度反映了浙东节度使属下的越州、明州等地区,由“不工机杼”到“绫纱妙称江左”的变化原因和趋势,又说明越州等地唐后期绫纱在江东有名的事实。薛兼训任浙东节度使在宝应元年(762)至大历五年(770)间[4],凡8年,以每年得北方织妇“数百人”计,8年可达数千人之多。因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越绫的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元和郡县图志》卷26《江南道二》载,自贞元以后,越州“凡贡之外,别进异文吴绫及花鼓歇单丝、吴绫、吴朱纱等纤丽之物凡数十品”;《唐会要》卷85《逃户》云:“贞元十二年六月,越州刺史皇甫政奏:贞元十年,进绫縠一千七百匹。至汴州,值兵逆叛,物皆散失,请新来客户续补前数……”说明贞元后,越绫的生产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高。罗隐《咏绣》诗云:“蜀锦谩夸声自贵,越绫虚说价功高”,[5]越绫已成为与蜀锦并列的著名产品。因此,唐统治者常诏进奉,如敬宗就曾诏浙西进奉1000匹可幅盘绦缭绫,被李德裕谏止[6]。有时,越绫还被作为赏赐之物,韩渥《锡宴日作》诗自注:“是岁大稔,内出金币赐百官,充观稼宴。学士院别赠越绫百匹”[7],说明越绫不仅在江南,就在全国丝织中,都有很高地位。
    综合贡品等资料,唐代长江下游越州等地以花纹、色彩、地名、织造工艺命名的绫主要有:越州白编绫、交梭绫、异文吴绫、吴绫、十样花纹绫、缭绫等;润州方棋(方纹)绫、水波绫、鱼口绫、绣叶绫、花纹绫等;湖州御服鸟眼绫;杭州白编绫、绯绫;睦州交梭绫、纹绫;明州吴绫、交梭绫;苏州绯绫;扬州独窠绫等。这里所列,除方棋、水波、鱼口、绣叶、独窠、十样花纹等以图案命名的绫外,其余都是什么花纹,仅据贡品资料很难了解,现特结合诗文等其他资料进行分析。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8];“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9],看来,杭州所贡白编绫、绯绫,有柿蒂纹和水波纹图案。柿蒂纹本是一种四出、放谢性的图案,但唐代的柿蒂纹已不限于四出,甚至有五出、六出或更多,且通常为遍体散花的疏朗布局,如出土的“黄色柿蒂纹绫”[10]。水波纹属自然气象纹类,早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中就已出现,但商周至南北朝的工艺装饰中,这种纹饰却用得不多,唐代又重新兴起,故水波纹是当时的一种极流行的纹饰。如塔里木盆地拜城克孜尔石窟曾出有“波纹锦”[11],黄红线交织作地,透出皂绿双重波纹。
公司标志
编辑:王丽萍
连天红 图案寓意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