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宫廷家具中,用龙纹作装饰的最具代表性。无论床榻、桌案、椅凳、几、架、箱柜、屏风等,用龙纹作装饰的极为常见。故宫太和殿中陈设的金漆雕龙纹宝座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它是清代宫中现存最高大的一件宝座,通高172.5厘米,座分二层,下层座长162 厘米,宽99.5厘米、高21厘米,上层座长158.5 厘米、宽79厘米、高49厘米,背102.5厘米。上层座为高束腰式,四面开光,透孔处另以蓝色地作衬底,显得格外醒目。座上的椅圈,共有十三条金龙盘绕在六根金漆立柱上。椅背正中盘正龙一,其余左右围护,各个昂首奋鬚,张牙舞爪。后背分格,上格盘正龙,中格浮雕云纹和火珠,下格透雕卷草纹,两边饰站牙和托角牙。整个宝座通体饰金漆,与座后金漆雕龙纹大屏风和两旁的六根沥粉贴金盘龙大柱交相辉映,使整个大殿金碧辉煌,气概非凡。
龙纹的使用在帝王时期有着非常严格的禁忌。凡以龙纹作装饰的器具,多为皇帝和后妃们所专用。皇族中的亲王们被特许使用龙纹,但不得称其为龙。到了明清时期更是严格有加,连一品二品大员也无资格使用龙纹器物,如有私制和私用者,必按僭越犯上治罪,平民百姓则更难见到龙了。因此,龙纹装饰在皇宫中是极常见的,而民间则非常少见。皇宫中器物流出宫外,却有可能,但也是极少数。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后,在溥仪小朝廷时期,溥仪解散了造办处,当时造办处的一些工匠出宫之后,曾仿做皇宫中器物,以谋生计。龙纹再也不是皇家的专利。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论,现存民间的绝大多数龙纹家具,基本都是民国以后的。
家具中还有一种以龙爪抓珠装饰腿足的。这类家具在皇宫中的等级身分较高,必须在等级较高殿堂才能使用。如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宫、皇极殿、慈宁宫、奉先殿以及各地皇家宗庙、佛堂等礼制建筑内才能使用。其它像东西六宫等处是不能使用的。目前社会上流传的这类家具,也全部是1911年以后,溥仪解散了造办处,那些工匠们凭印象仿制的皇宫家具。收藏者干万不要把它们当作明清家具看待。
黄龙之外还有螭虎龙。一种无角的龙。神话传说为水神。一曰雌龙,一曰龙子,又名蛟龙,蛟螭。明式家具常用螭虎龙,特点是线条流畅、动作优美,给人的感觉是清新活泼。
夔龙
神话中的瑞兽。传说黄帝时诸侯于东海流山得奇兽,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则风雨,目光如日月,声如雷,名曰“夔”。黄帝杀之,取皮以冒鼓,声闻五百里。古代青铜器常用夔纹。至清代,家具纹饰亦用夔纹,多取材于古代铜器、玉器花纹。但根据家具构件形态,略有创新,其特点是硬角折弯,苍劲有力,俗称“拐子龙”。
狮纹
狮子本生于美洲、非洲等地,但很早就作为瑞兽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中。雄狮体魄尤壮,吼声如雷,甚威严。日行五百里,百兽见之皆伏,为毛虫之长。怒则威在齿,喜则威在尾,吼则百兽避易,马皆溺血。虽死后虎豹不敢食其肉,蝇不敢集其尾。其性最傲,遇者极匍伏,虽饥时不吃。千人逐之也迟行,人不见处,仅任性疾驰。又传狮最有情,受人德必报(见《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古人赞誉狮子猛以示心,仁而能驯,似悦君子之德,乃制其形,历代视为祥瑞。古时常雕刻其形于大门两侧,既示威猛,有表仁德。装饰图案多表现在屏风心或柜门板心上,常见为“番人进宝图”或“职贡图”等,借喻“天下太平”、“万国咸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