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上的字写错了(2)

2010-08-16 08:03 来源:河青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我觉得不必纠结于此,想象一下两千多人如果击真正古代的那种缶,其实是很不美的,声音也出不来。人家愿意把历史的东西拿出来,做一下演绎也无可厚非,没有必要深究。如果再较真儿一点,奥运‘缶’面上加入了声光系统,那就更是‘怪物’了,更不可能是原汁原味儿的缶了。”

    他还介绍说,缶主要出现在南方,北方很少见,除了平常的那种大肚小口的瓦罐为缶,也有与奥运缶外形相近的那种精美高级的缶,是一种礼器。

    ■马未都说 应当由右向左展开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画轴

    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那张堪称世界上最大的水墨画让很多人记忆深刻,然而马未都却对它的打开方式提出了质疑。

    “当这幅画缓缓打开之时,美让许多人热血澎湃,山河壮丽,气象万千。很可惜打开画轴的方式错了。这幅巨画由中间向两边打开,展示千里江山。而中国画的传统是,无论画轴长短,均从一头启始,由右向左展开,从中间向两侧打开是外国人看地图的方式。”

    马未都以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为例进行讲解,“画家由都城的郊区画起,静谧安详,人烟稀少;逐渐炊烟袅袅,三两人群;直至车水马龙,市井喧嚣。这是一个艺术表达过程,由右向左,符合中国人渐进的审美。中国人从不喜欢一刀见血的表达方式,国人含蓄,不仅注重内在,更注重表达。”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开幕式上的画轴打开得太直白了,“太西方化”,以致破坏了中国人的神秘感。

    ■记者追访 开幕式与时俱进

    “从右向左打开这个习惯确实没有问题,但开幕式上这个形式,也可以说是与时俱进了。”省书法家协会一位德高望重的书法大家对记者说。

    “为了观赏效果、摄影效果,画轴向两侧展开也未尝不可,只要群众喜欢就好,不必较这个真儿。我们以前写字都是从右往左竖着写,我读书的时候还是这样的线装书,写书法也都是用繁体。但现在很多传统习惯都被改变了,一些书法比赛上,也不都是从右往左竖着写了,这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另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成君也表示,“马未都说得没错儿,但开幕式上的处理方式也有自己的道理。开幕式应该是从展示视觉效果和实际技术操作两方面进行考虑,从右向左一方展开比从中间展开速度要慢,从中间展开,画面对称,比较具有美感。”■文/本报记者赵丽肖

    ■亲历者回应

    开幕式导演:看重作品漂不漂亮

    据《成都商报》报道,对于马未都的说法,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的执行导演沈晨解释说:“在北京奥运会之前,我们导演就都知道,‘缶’不是鼓,本义是瓦罐,通俗的解释是碗。但我们取的是‘击缶而歌’的意思。在奥运会开幕式上,我们要做的不是历史考证,而是完成一个作品,我们看重的是这个作品漂不漂亮,有没有震撼力。”

    说到“画轴”的展开方式,沈晨表示,“这个首先是跟现场的设计、场地有关,这个决定了我们展开画轴的方式。其次,我们导演组注重的是,通过画轴向全世界介绍我们中国的一种文化记载方式,这也是文艺作品,它跟生活本身和传统文化有区别。”

    一会徽设计者:“京”字演化出来的图形

    毛诚是北京奥运会徽设计者之一,而“中国印”正是会徽的主要组成部分。对马未都的博文《中国印》,毛诚表示,“我同意文字书写要符合规范的原则。但在此要提醒马未都先生注意:奥运会会徽图形标志部分并不存在文字!北京奥运会会徽由三部分组成,图形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字体标志(Beijing2008),奥运五环标志。奥组委官方网站关于会徽的说明,并没有说图形标志中存在文字。马未都先生所说的文字,其实是一个图形,是由‘京’字演化出来的,虽然看上去像中国字,但并没有承担文字的功能。”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骆芃芃也发表了看法,中国印选定后,她作为专家组成员,受邀参与中国印传播效果的评定。骆芃芃表示,“中国印”并不代表具体的字,而是象征型的标志,“既然不是具体的字,那么它怎么写、笔画如何组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内涵和传播意义,因此不存在‘对’与‘错’”。

 

公司标志
编辑:eleven
连天红 趣闻乐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