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漆工艺的历史和现实

2011-08-04 14:55 来源:中国红木艺术家具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雕漆工艺,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由于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红”“剔黑”“剔彩”及“剔犀”等不同的名目。北京雕漆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精美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雕漆工艺是中国漆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也是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之一。

    据明代黄成的《裸饰录》记载,这种古老的工艺发源于唐代的四川、云南一带,但是我们今天还没有见到过唐代的雕漆作品。宋代是雕漆工艺的发展时期。“剔红”和“剔犀”都已经出现。元代·雕漆工艺随看工匠的流动,由浙江嘉兴等地传入了北京。由于元代的工匠会在他们的作品的底部刻上名字,使我们确认了张成、杨茂等人的高超技艺。他们制造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许多直到今天仍然珍藏在故宫博物院。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工作,使得雕漆工艺日臻完善。元代的雕漆技艺通过艺人们的世代相传延续到了明代。明代初期,由于皇宫及国礼需求日增,皇宫“御用监”在京城专门设置了制作漆器的作坊——果园厂,并召请元代著名艺人张成之子张德刚主持。全国各地的优秀工匠汇聚北京,雕漆艺人们辛勤钻研,相互切磋,雕漆技艺日臻完善,不同的制造工艺和艺术风格相互融合,最终创造出了北京雕漆工艺的独特面貌。果园厂所生产的雕漆不仅宫廷使用,还作为礼品馈赠外国友人。在艺术上,果园场早期制造的雕漆制品注重磨工,光润、古朴、浑厚,是以前的雕漆无法比拟的。明末,雕漆制造经过一段时期萎缩后,至清初复又开始兴盛。

    在北京,清代的雕漆工艺继明代的果园厂之后设立了造办处漆作,从事雕漆等漆艺制品的专门生产。清代的雕漆以北京所产最为出色,由于其造价高昂,多系皇家造办处产品。清中期,由于乾隆皇帝的喜爱,宫廷监制了大量的雕漆作品。这一时期的雕漆作品构图严谨,雕工精细,图案繁绣,工艺复杂,形成了雍容华贵、工细柔丽的艺术风格。乾隆之后,随着国力的衰退,雕漆的制作日益萎缩。到了清末,政治动荡,经济衰退,皇宫对雕漆器需求锐减,致使雕漆制造一度中断,光绪年间为筹办慈福太后六十岁寿辰所需雕漆器已经“无匠造办”,雕漆技艺近乎失传。

    对珍贵雕漆艺术品的市场需求刺激了雕漆艺术品制造的再度兴起。光绪三十年 (1904年),漆作艺人萧乐安及李茂隆在北京开办中国现代商品雕漆的第一个制造作坊——北京“继古斋”。“继古斋”的开办为延续发展雕漆工艺作出了历史贡献。“继古斋”的门徒宋兴贵学成之后,又独自开办了“德成”雕漆局,宋兴贵的徒弟张增明、苏增安等又分别开设了“明古斋”和“苏记”雕漆作坊等,也有许多技艺高超的雕刻工匠是从这里学出来的。但追溯其近代渊源,都是“继古斋”的传统。近百年来,由北京“继古斋”传承的几代雕漆艺术家,刻苦努力,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即使在战争和政治动荡所造成的经济衰退的环境中也没有使这一技艺中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市政府的组织领导下,散在时间的北京继古斋雕漆传人四十多人被集中起来,组建了北京雕漆生产合作社,一九五八年转为北京市雕漆工厂,是雕漆行业唯一的生产厂家。无疑,在当代,北京雕漆厂成为北京雕漆工艺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阵地。1956年,北京市政府授予北京雕漆厂吴赢轩、孙彩文、董茂林、刘春林四位雕漆艺人“老艺人”称号,以表彰他们在雕漆工艺制作上的杰出成就。北京雕漆工艺的第三代传承人以杜炳臣和刘金波为代表。北京雕漆工艺的第四代传人以曾朝万、徐文生、满建民和文乾刚为代表。

    雕漆工艺是一种典型的工繁料贵的工艺美术品,制作技术不但程序复杂、耗工繁巨、技艺亦高难。由于具体工序技艺繁多,一个人很难全部掌握,从生产的合理性要求而形成设、制胎、漾漆、雕刻、抛磨五大工艺程序,需要许多具有相当艺术修养及工艺技术的艺人密切配合、讲究团体协作。与一般的手工艺相比,雕漆工艺品最为典型的生产特征就是生产周期长。一件真正的雕漆艺术品,一般要刷上厚度15毫米左右的漆才能进行雕刻,一般来说,1毫米厚的漆要刷17遍。为了保证艺术品的品质,保证久经岁月也不开裂,每一遍刷上去的漆,都只能在室内自然阴干,不能烘干或者晒于。天气好的时候,每天最多能刷3遍漆,但有些时候只能刷一两遍。刷15毫米厚的漆,需要近百天时间,所以雕漆艺术品的生产周期一般都很长,需要6至8个月的时间。

    尽管北京雕漆制品工艺繁杂,制造周期长,但是单件雕漆工艺品所带来的经济价值也是很可观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前,北京雕漆产品全部出口,是当时出口换汇的主要产品之一。七十年代初雕漆行业独此一家的北京市雕漆工厂拥有职工600人以上,年生产销售600万元以上,年创利200万元以上。20世纪80年代初是北京雕漆最红火的年代,那时候出口订单非常多,为国家创收大量外汇。当时,北京从事雕漆艺术的工厂有好几家,全部工人有2000多名,北京雕漆厂的工人,每月能拿到1000多元工资。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雕漆制品生产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加之真正的雕漆产品价格高昂,不适合普通大众的需求,全行业迅速萎缩。北京雕漆厂名存实亡,许多技术工人转行。现在,北京继续从事雕漆生产的只有几个作坊式的小厂,而且产量连年递减。真正的手工雕漆品已经越来越少,市面上卖的已多是些小厂用树脂做的仿雕漆品。由于价格的原因,树脂仿雕漆制品供销两旺,但树脂仿雕漆品毕竞不是雕漆,在文化内涵及艺术成就方面均难望雕漆项背。

    由于行业不景气,年轻人不愿意学这门手艺,北京雕漆工艺再次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传承人的问题上,雕漆行业存在着年龄结构老化,无新人后继的残酷现实。据估算,至2005年,仍以雕漆工艺谋生而正常工作的技艺人员全行业不会超过20人。现在,北京仅有两位雕漆艺术的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和3位三级大师,他们每人每年仅能制作三五件雕漆艺术品。现在的雕刻技师,平均年龄已经在50岁以上,这些人正在逐年老去。很多年纪大、身怀技艺的雕漆技师找不到工作,只好下岗在家。许多专家指出,雕刻中有很多东西是靠口传心授,师傅带徒弟传承下来的,如果一旦老人故去,青黄不接,某些工艺失传后将很难恢复。

公司标志
编辑:编辑组
连天红 家具简史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