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家具素闷户橱

2010-07-13 08:37 来源:博宝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闷户橱”兼有承置和储藏两种功能。橱面和桌案一样可以摆放物件;抽屉及下面的空间——“闷仓”,可以存放东西。由于这一空间封闭在抽屉之下,故北京匠师称之曰“闷仓”。

    这一类有闷仓的家具,北京匠师通称“闷户鲁儿”。这几个字究竟如何写法,虽多次求教于老匠师,仍得不到明确而合理的答案,很可能就是“闷葫芦儿”四个字。但它过于俚俗,不像家具的正式名称。艾克认为它和过去羊肉床子(即羊肉铺当门摆放的素木肉案)形式有些相似,故写作“门户橱”,后来并经杨耀沿用。但此类家具设有闷仓,而肉案则只有抽屉无闷仓,制作并不相同。何况它们多放在民居内室,存放细软,与临街的羊肉案子大异。今据它们有闷仓的特点,很可能“闷户鲁儿”就是“闷户橱”一音之转,故今以此名之。

    据北京匠师的概念,闷户橱是这类家具的总称,包括一个抽屉的、两个抽屉的和三个抽屉的。更多抽屉的很少见。惟因两个抽屉的又叫联二橱,或简称联二;三个抽屉的叫联三橱,或简称联三;因此,闷户橱一名,更多地用来作为一个抽屉的名称。

    闷户橱还有其他名称。一个抽屉的又叫“柜塞”。由于过去北京小康之家习惯将一对中等大小的顶箱立柜贴墙而放,两柜之间,放闷户橱,三件恰好占满一间后墙或山墙(山墙往往被炕占去一部分)的长度。闷户橱矮,不致遮挡后墙正中常有的高窗。如是山墙,闷户橱上的墙壁空间,还可悬挂画幅。故“柜塞”由其塞在两柜之间而得名。

    闷户橱不论抽屉多少,又叫“嫁底”。因过去嫁女总要陪嫁一两件闷户橱。橱上或放箱只,或放掸瓶、时钟、帽简、镜台之类,用红头绳绊扎。故“嫁底”是由于用它作为嫁妆之底而得名。

    闷户橱在明代虽很流行,传世实物也不少,但在更早的家具形象中却罕见,其出现当晚于凳、椅、桌、案等一般常见家具。1960年,山西文水北峪口发现的画像石墓,年代不能晚于元,墓内西北壁阴刻线雕抽屉桌一具。,抽屉下虽无闷仓,但施横顺枨。如果枨间装上立墙的话,就成一具“联二橱”。又宣德款三屉剔红供案和闷户橱也有相似之处,它是一件在造型上与闷户橱有关连的早明家具。至于明式家具主要产地的苏州地区如洞庭东、西山,闷户橱并不罕见,尤以一个抽屉者为多。它们大都是近百年的制品,说明这一品种在南方还一直延续下来。

    闷户橱除抽屉数量有一个、两个、三个等区别外,在造法上的变化还有:

    1.橱面和条案面一样,两端有的没有翘头,有的有翘头。

    2.抽屉脸有的贴壶门券口,有的不贴。几贴券口的,铜饰件上的锁销可以从券口正中之后的缝隙中穿过,插入闷户橱大边底面的销眼内。要锁抽屉时,可上推销子,使销子上的管状装置与面叶上的两个锁鼻(或称“曲曲”)平齐,用铜锁或穿钉横穿,把抽屉锁住。当然不贴券口的抽屉同样可以安装上述铜饰件。

    3.闷仓的立墙和立柜的柜膛板一样,或用独板,或加短柱,立墙分段嵌装。

    4.闷户橱或朴质无文,或施不同程度的雕饰。闷仓下的牙条和吊头下的两块挂牙是施加雕饰的主要构件。

    最后附带提到由闷户橱演变出来的一种橱子。抽屉下不设闷仓,足端安四根落地枨,两帮及后背装板下及落地枨,正面安柜门。尽管北京匠师仍依其抽屉之数称之日联二、联三,但它已不是闷户橱,而只能叫柜橱了。此种家具尤其是体形较长的,绝大多数是清代中晚期的制品,用材非新花梨即红木,因而只能视为清代家具。我们虽不敢说明代家具尚无此品种,但其流行时代,当在清中期或更晚。制作手法较早的,只见到少数实例。


    闷户橱

    素闷户橱(铁力98×47cm高85cm)

    这是一件明代的民间家具。它有抽屉一具,无翘头,不仅通体光素无纹,橱面大边用透榫,抽屉面用明榫,闷仓之下用罗锅枨代替了牙条。尤其是两侧面,使用了意想不到的又宽又厚的大材作闷仓的立墙,使人感到过于要求坚实而置笨拙于不顾,但同时却带来了朴质率真的趣味。

公司标志
编辑:姚美珠
连天红 家具简史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