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典家具发展历程

2010-05-25 10:08 来源:育龙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作为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载体,中国古典家具与西方古典家具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比如中国古代家具风格的变化一般是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后代家具往往是对前代的延续与升华,显示出一脉相承的发展历程。西方家具在发展过程中,样式灵活多变,善于吸取各种不同文化元素,家具的发展呈现出跳跃式前进的特点。此外地域差异、等级制度、社会习俗、科学发展都在不同的家具文化上留下了烙印。 中国家具在发展过程中,有着较强的地域性,如南、北方在同一时期的家具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明式家具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的地域范围在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到清代前期,明式家具依生产地不同分为京作、苏作、广作。但从产品不难看出只有苏州地区的风格特点和工艺技术最具底蕴。西方家具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别的国家、地区的影响较大,相邻的国家、地区之间家具风格的差异不是特别明显。而且往往以一个地区或国家为中心,迅速波及周围的地区和国家。

    礼仪制度与等级制度在明清家具上的体现是以宫廷家具和民间家具造型上的巨大差异为最突出特征的,此外装饰题材选择的限制也清楚的展现了封建统治下严格的等级观念。中国受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封建思想、封建意识尤为强烈。在家具的造型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家具的发展从宋代折叠结构的交椅到明代的圈椅,功能上比较符合人体的需要与尺度,到清代李渔所指的那种只取容臀的屏背式扶手椅,已根本不考虑坐的舒适与否,而主要从一定的封建礼仪要求为出发点了。

    在中国,家具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手工艺品,直到最近它才被归为艺术形式的范畴之内。然而,重要的是对于一个有着各种各样财富的文化,却一直没有与家具有关的理论著作。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中国传统文化自古重文轻工,中国几千年家具发展史上能留下姓名的人物寥寥无几,明代《鲁班经》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设计手册,其中内容包括房屋设计和家具设计两个部分。鲁班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传说是鲁昭公之子。他不仅手艺高明,而且发明了刨、钻等著名的木工工具。此外,明代徽州产生了漆家具大师黄大成,其名著《髹饰录》是明代漆艺设计与制作的专著。

    而西方自文艺复兴开始一直到现代,不断地涌现出大批优秀的艺术家,他们的名字不胜枚举,并且无一例外的被历史记录了下来。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许多家具设计师同时也是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并且编写、出版了大量的家具专著。如英国洛可可时代,家具设计师托马斯。约翰逊(Thomas Johnson,1714-1778)于1761年出版了《一百五十种新设计》。马蒂斯。达利(Matthias Darly)1750年左右撰写了《关于中国式、哥特式和现代椅子的新书》,1754年出版了《中国设计新书》。而令他名声大噪的是他在1754年与托马斯。齐彭代尔(Thomas Chippendale)共同编写的《家具与实用木工指南》一书。1757年,英国出版了建筑学家威廉。钱伯斯的一本辉煌巨著《中国房屋、家具、服饰、机械和家庭用具设计图册》,书中充满了对中国建筑的颇具启发意义的论述。

    明清时期的家具尤其是明式家具,虽然大都是用硬木制成,但当坐在上面的时候却感到很舒适。比如明式圈椅的S 型靠背,与人体的脊柱曲线惊人的吻合,人靠在上面的时候后背会因此得到休息。这一点很类似于现代人体工程学对设计的要求。再比如古代家具中座面有时用藤、棕、丝线等编织而成,细密而透气,座面在受压后随人体曲线自然下凹。这些都体现出明清工匠在家具设计时也充分考虑了科学性。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设计,但家具的是为了与建筑风格的需要相呼应,而不是为了满足人体的舒适需要;家庭中那些坚挺直立的木制靠背椅是很难让人真正长时间放松的,直到巴洛克时代才完全改变了这点。巴洛克时期在坐卧类家具上大量应用纺织面料,使得其舒适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这种做法延续到洛可可时代。洛可可时期出现了一种带垫长榻,榻的两边都带有靠背,有的发展为沙发的造型,上面有用金丝绒或刺绣绷面的厚垫,这种家具对舒适性的改进在家具的发展上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公司标志
编辑:珏阗
连天红 家具简史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