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文化作品简称红木制品,其艺术和价值是以红木木材作为载体来体现的,这个道理不难明白。可是有人要问,为什么非得是红木而不是其它木材?在众多的红木木材种类中,明代为何崇尚黄花梨,而在清代则转而追求紫檀?这些问题实际上就牵涉红木文化艺术与其载体——红木的关系问题。据本人数十年的思考与研究,谨就此谈几点意见: 一、红木文化是一门精英文化艺术。 中国历史上传统工艺美术门类繁多,但概括起来大体不外两种:一种为社会大多数民众服务的,我将其称之为民间文化艺术;另一种为少数上流社会人士服务的,我称之为精英文化艺术。前者从业者多,受众广,艺术上、技术上要求一般,喜欢就好,并不苛求极致,如东阳木雕、惠山泥人等。而后者则有明显不同,从业者稀,受众少,此类物品艺术上追求完美、独特,设计上融入文化内涵,技术上挑战高难度,选材上钟情于稀有、名贵之材,如红木、玉器、紫砂等都是后者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门类。 红木制品以其独有的三大属性(实用性、艺术性、增值性)在历史上一直是皇宫、巨贾等非富即贵的上流社会的宠儿。因此,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文化素质、高品位追求的社会精英人士倾情于红木这一精英文化艺术,当属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二、明代推崇黄花梨因其符合中国文化人的审美观,而清宫独钟紫檀亦是迎合了皇家贵族的心理诉求。 在我国明代末期,因统治阶级力量相对薄弱,苏州一带文风大盛,诗人画家辈出,世界闻名的“明式家具”的艺术创作即在这一时期达到颠峰状态。“明式家具”这一词汇的特定涵义实际上是以由明代文人设计的、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注重人体工学造型、流畅完美的线条、精致简练的雕刻、科学精准的榫卯为鲜明特征的,并采用以黄花梨为最佳载体的经典红木文化艺术家具。 本人以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对艺术品的审美追求较之西方人则更注重艺术品载体本身的质量。而载体质量的优劣往往又与稀有、名贵、美观、光润等视觉、触觉、乃至味觉等人所能全方位感受认知的价值有关。黄花梨在中国仅海南一地有产,且产量稀少,生长缓慢。木材结构细腻,密度较大(0.94g/㎤)。其最大特色是木材纹理华美且多变化,红褐底色中突显黑色条纹构成各种自然美丽图案,常见雀眼、狐面花纹。故凡经典明式家具在设计时都会充分考虑展示木材纹理的自然之美,决不随意雕饰而破坏其整体之美。家具造型的流线与黄花梨纹理的流线形成了风格上的和统一,这也暗合了明式家具设计理念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说到“天人合一”圈椅就是个典型,中国古代历来就把家具当作宇宙天地的缩影,圈椅这一中国人独创的造型,因其舒适美观成为经典造型,流传至今仍觉时尚。殊不知圈椅上圆下方的创意恰恰来源于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宇宙天圆地方的认识。黄花梨花纹线条奔放流畅,与诗人、墨客豪放不羁的性情又十分吻合,鲜明特征的华美纹理又构成了每件黄花梨作品的个性化特征,让人见物见人、见物见性情、见物见精神,因而长久赏玩,趣味无尽。 此外黄花梨亦是少数易出包浆的红木之一。当然,抚摸、把玩愈久,包浆愈亮,其美丽的木纹日见润泽、可爱,令人爱不释手。 黄花梨诸多优良特征极大地满足了明代文人的审美需求。弄懂了这一点,明代公推此材为红木文化艺术的首席载体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同样的道理,红木文化艺术发展至清代成为皇家独宠之物则是同一道理的另一种反映:因皇帝喜爱,与皇家身份更匹配的色泽深紫、密度更大(1.26g/㎤),加工更难、包浆更亮的紫檀木则是更能体现皇家富丽堂皇的气派。此木成为红木文化艺术在清代的首选载体也具有时代特征的必然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