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作也称苏式,主要指苏州及周围地区制作的家具,如果范围再广一些,可将长江下游一带生产的家具包括进去。有一种观点认为,举世闻名的明式家具就是以苏作家具为主体的。 苏州地区在明朝中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手工业也相对发达,与周边的南京、扬州等城市构成了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在人文环境方面,苏州的文化氛围极为浓厚,明初建立的一套新学校和科举制度,对读书人激励极大,“学而优则仕”蔚然成风,并成为实现“修齐治平”理想的一条光明大道。从此地走出的状元有一百多位,为全国之冠,已经成为专家研究科举制度和地域文化的一个特殊案例,也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有一点必须说明,明以前的家具基本上只是生活用品(商周时作为等级象征的礼器、祭器除外),而到了明代,家具在体现使用价值的同时,更增加了观赏价值。也就是说,家具的审美功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 事实上,在宋代,苏作家具就进入了皇室,至明代后,随着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苏作家具依然进京,被用于宫廷禁苑和官宦之家,其风格和技巧还影响了京作家具。 苏作家具形成风格是比较早的,苏州一带制作家具的技术力量很强,在表现形式上.以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结构紧凑及用料合理为世人称道 。特别是用料方面,由于苏州地区硬木家具的材料比较匮乏,工匠们大都惜木如金.对每块原料都精打细算.巧妙套裁。据老一辈的木匠回忆, 一个老到的苏作木匠在完工后,地上只有一堆木屑,连一片可以做木梳的材料都找不到。此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形象地说明了苏作木匠对材料的精打细算。 清朝初年,由于硬木的断档,苏作木匠就以榉木作为材料,做了大量的明式家具。榉木与黄花梨在油性和木纹上比较相似,而且榉木在江南一带种植比较广泛,能够让苏作木匠放开手脚制作,因而清三代以后,苏作也出了不少精美的榉木家具,存世量远远超过硬木家具。近年来在国际拍卖会上,明式的榉木家具成交价并不低,有的甚至接近黄花梨。 从美学角度欣赏,苏作家具线条流畅,比例适度,看上去稳妥大方,置于江南园林的亭台楼阁里,显得非常协调。明代的苏作家具,在装饰部分体现了简朴无华的特点,往往点到为止,有大写意的风格,决无繁复累赘的叠加的莫明其妙的雕镂,它的视觉效果可能更多地表现在材质的纹路方面。这与当时的文人画是一脉相承的。同时,苏作家具也集中地体现了世俗的趣味,吉祥符号图案及一些隐喻性的题材用得也比较广泛。 清中后期,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苏作家具开始向繁琐和华而不实的方向转变,文化品位有所降低。另一方面,黄花梨等硬木家具的材料来源也显得紧张,红木家具开始大量打造,苏作家具丧失了中国家具的主导地位,被广作家具取而代之。 苏作家具是中国传统文人与能工巧匠智慧与技术的结晶。以苏作家具为主体的明式家具是中国家具史上的高峰,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世界艺术宝库的珍贵遗产。它在每个细节处所蕴蓄并无时无刻不渗透出来的文人气质至今仍向后人提供高雅的艺术享受。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苏作家具在虹桥一带的老家具店里还能见到,以书柜、案几、椅子居多,材质以榉木为主,特别是方角柜或圆角柜的门板和侧板,以整块血榉制作,因而花纹对称,非常难得。如果你拥有相当艺术鉴赏能力的话,苏作家具就会以简洁古朴的文人气息与你沟通。当你在一件清丽素雅的书桌前再三摩挲不忍离去时,老板就会以一种高山流水觅知音的眼光看着你,并特意强调:这是硬碰硬的苏州货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