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虎:家有面人一千茶壶六百(图)(2)

2008-06-24 10:12 来源:互联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本报记者  曹刚  文
   
    刘维虎,55岁,面塑艺术家。他创作了1000多件面塑作品,都是非卖品;他收藏了600多把紫砂壶,想让全上海的民间艺人在壶上签名。
   
    面人作品,茶壶藏品,挤在老屋
   
    20出头时,刘维虎被紫砂壶千姿百态的造型吸引,收藏至今,已超过600把,“绝没有两把相同的”。
   
    上世纪80年代初,他拜师山东面塑艺人李师傅,“动机很单纯:一是喜欢,二想多学点生存的手艺”。如今,他已创作了1000多件精美作品。
   
    面人一千,茶壶六百,同处23平方米的老屋,快挤不下了,但一件也没卖掉。
   
    卧室里一套十二生肖茶壶,很珍贵,却积满灰尘。“我不敢擦,生怕碰坏一个角,糟蹋了整套。”刘维虎说,“卖掉,就算换回几十万,总归吃得光用得光。但再也看不到了。”
   
    面人,他更是当自家孩子般呵护。“每一件都是作品,独一无二,不能复制。”他说,“从创意、构图到面人的每根头发丝,全是我的心血,没法开价。再多钱,也不舍得卖。”
   
    走进陋室,满眼红木,独缺衣橱
   
    刘维虎曾设想以面塑为生,但很快放弃了这个念头。近30年来,从技术工人到A照驾驶员再到一级厨师,他的职业一变再变,面塑却始终只是业余爱好,即便他已是业内公认的面塑艺术家。“单靠这手艺吃饭,太艰难。况且,创作时老想着卖钱,捏不出‘作品’。”
   
    他承认无奈的现实——现在投身民间艺术,等于选择清贫。市场空间小,经济效益低,要自己贴钱。
   
    面粉、糯米粉、蜂蜜、盐、油等原料,是长期开销;站立的面人,统一加红木底座;多数作品,配红木框玻璃罩,动辄数百元;摆放面人的红木柜,代价更大。
   
    走进陋室,满眼红木,却找不到一个衣橱。“没地方放大橱,衣服只能塞在床底下。”刘维虎的妻子王建芳说。
   
    一室一厅的老式公房里,陈设简陋,逼仄而局促,只有红木衬托下的面人和茶壶,默默地散发着光彩。

公司标志
编辑:郑瑾
连天红 周边巡看
我们同时还为您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