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柱墩 在楠书房展厅中,有一对非常可爱的柱墩。这对柱墩高约40厘米,直径30厘米,饱满圆润,使人见之便爱不释手。据讲解员介绍,柱墩是古代建筑构件,为房屋中房柱的底座,用于支撑房屋的柱子。楠木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重要用材,古代身份地位高贵的人家,造房的梁柱均以楠木为材,以显示其高贵奢华。同时为了美观,在房柱的底座上,会雕刻出各种吉祥图案。展厅中这对柱墩系明末之物,墩的柱础,作瓜棱瓣,寓意瓜熟蒂落、五谷丰登,体现了古人期冀家业兴旺、香火连绵之美好愿望,更有清澈的亲情在其间闪耀。 清晚期的黑漆刻灰饰疙瘩漆“半蜗”老匾 楠书房展示出的数块匾额中,其中清晚期的黑漆刻灰饰疙瘩漆“半蜗”老匾,以其不同凡响的寓意而成为其中的佼佼者。黑漆刻灰饰疙瘩漆是制作匾额中一种非常独特的工艺,其工艺是先将木材制成匾胎,然后在木板上刮上比较厚的灰层,待灰干后,在灰层上刻画文字或图案,而后在灰上罩上生漆,最后在匾的表面做上疙瘩漆,用以装饰。 此匾因题有“半蜗”二字而得名“半蜗匾”,匾上有一段跋记述了“半蜗”两字的含义。此匾原为晚清扬州大家陈崇光为自家新屋所题门额。陈崇光说,新盖的房屋非常简陋,特意选了这两个字挂在门楣之上,儿孙们都知礼好德,自己平时多有声斥而少有夸奖,想题别的字,总觉得不合适,因为忆起蒋竹山“半蜗茅房”所以选择了这两个字挂在这里。陈崇光将自家房屋比喻只有半个蜗牛壳大小,意在教育后代要质朴淡定,低调躬行。这里的“半”字用意很深,“盈则亏,满则溢”。我观之,偶然想到“半蜗”之名与曾国藩书斋“求阙斋”之名亦有异曲同工之妙。曾国藩认为天尚有虚亏,地不满东南,天地都这样,人怎么能全呢?缺,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因为只有“缺”和“亏”才有成长的空间,才会家业兴旺发达,香火连绵,长盛不衰。 一根金丝楠木成就一张大画案 在楠书房的展厅中,有一张 4米多长、1米多宽、10厘米厚的独板金丝楠木画案令人赞叹不已,这件由楠书房自己出品的作品,出自于一根色泽均匀的金丝楠木。 此画案样式为明式画案中之大器。为方便移动,采用传统分体式结构,案面、牙板、案腿等各部件以榫卯结合,活销固定,可自由拆合或化整为零。 据介绍,这张画案的用料系出自一整棵金丝楠木。这棵金丝楠木大约生长有数百年,去除枝杈得到一根长4米、直径为50厘米的圆柱。此木料最初是两头带有透榫的老房柱,楠书房的木匠师傅经过反复测算,数日琢磨后将这根老房柱设计出画案的最大尺寸,再“量体裁衣”避开材料榫洞缺陷,解出各个部件用料,最后将这根木头“吃干榨尽”一木制成一器,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匠人惜料如金,量体制器的优良传统。 我轻轻用手抚摸着这张用整棵金丝楠木雕铸出的画案,手掌间温婉与静谧之中仿佛拥有了脱俗的质朴与从容,一种温润的生命张力溢满全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