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袁隆平来说,又一次赶考成功了,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七年前局部的亩产可以达到900公斤了,时隔七年被正式的验收。袁隆平当亩产过700公斤接受验收的时候,他的心情就像一个赶考的小学生一样,而今年这个赶考的小学生已经是年过80。 百亩试验田亩产926.6公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再次刷新世界对杂交水稻的认识,也再次让世人看到了这位中国科学家几十年不变的科学精神和民生情怀。 俗话说:“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科技工作者,他只有亲近田野,亲近土地,他就有耕耘,有舞台,有创作,有收获,更有民生情怀。正是袁隆平亲近田野,亲近土地,才与大地为伍,与大地交朋友,熟悉大地,了解大地,在大地上耕耘,播种,收获。 袁隆平有句名言,“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他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他既是一名科学家,更像是一位农民,于是他风里来,雨里去,一身泥,一衣水,与大地贴的近,与百姓贴的近,更与实践贴的近,在贴近中,有他的理想,为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为了中国13亿人民,他在田野里看到了希望,实践到了真理,获得了民生。 他在田野里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等待种子发芽,呼唤禾苗成长,期待水稻收获。一天天,一月月,每一天,他是用水稻生长的经历记录人生,记录生活,记录自己的生命历程,记录民生。 田野有泥土的芳香,更有露珠的美丽,也有新鲜的空气,更有他施展的舞台,“蒿草之下有兰香”。科技工作者深深扎根于田野,更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就会闻到泥土的芳香,更有收获的喜悦浪花,科技的实践,有美丽的身影。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更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断的实践,实践实践再实践,成功成功再成功。或许当人们称袁隆平“米神”、“当代神农”、“杂交水稻之父”时,不知他来自何方,我可告诉你,他来自田野,田野是他最好的老师,更是他最好的实践是,与田野贴的最近,就是与人民贴的最近,与民生贴的最近,与成功贴的最近,才会有袁隆平在81岁高龄时再次创造了一个纪录。 袁隆平成功了,这是中国人民的成功,也是世界的成功,他的成功一切的一切都归根于田野,更归根于大地,大地是我们最好的母亲,而袁隆平更用科学和实践更好地回报了大地母亲,更让中国的水稻迈上了一个新高度,新台阶,更让民生得到了最好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