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再次搬上荧屏,即刻掀起观看热潮,看来古典名著永不过时。一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人心中就有一千个三国。大方面,历史家看历史、政治家看政治、军事家看军事,小方面,礼仪、建筑、服饰、饮食、歌舞。但大多数人是看个热闹,投资多场面大,感动、悲愤、雄壮、豪迈、惋惜之情油然而生此起彼伏。 “大看大用,小看小用。”我是学管理的,拜读了网上一些关于三国的管理大作,可大多数直接用西式观点来写,但我觉得既然是中国名著,以中国式观点引申开来岂不原汁原味?虽然文辞不佳,也不能和管理大家们的大作相提并论,本应和多数人一样“替古人担忧”一把足矣,可花了个把月晚休的黄金时间才看完,不写点什么总觉浪费。看过老版再观新版,又能得出不同的理解,于是写篇日志聊以慰籍。 一、天时地利人和,成于斯,败于斯。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成于天时; 孙权承父兄踞东吴,前长江天险后环顾大海,成于地利; 刘备高举忠义大纛,帅孔明五虎得荆州川蜀,成于人和。 曹操亡天时不在,霸气太重致使子孙羸弱,子孙建魏大权渐落司马家族; 孙权亡地利仍在,最终子孙投降司马家族,优势为王者所用于庸者无益; 刘备亡人和不在,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忠义是假用作霸业工具是真。 用在管理方面呢? 管理者太优秀了,工作有条有理,一旦离任无人接辖,即使有人也达不到先前效果,传帮带工作要做足,注意培养接班人。 公司有诸多优势,如品牌优势、资金优势、人员优势,于是过分依赖,一旦情势有变无所适从,平时未培养其他优势造成。 经营业务和产品单一化,一旦被竞争对手抢走或出现更优良的替代品,公司将不能正常运作。公司业务有主有辅,主营业务做好外,开发培养辅助业务为补充,出现上述情况不至于停运,还可以快速转型。 二、忠勇不如谋略,谋略不如民意 三国初期:曹操有大将夏侯兄弟、曹氏兄弟、许褚张辽、徐晃于禁等,孙氏父子,孙策孙坚本身就是虎将,更有程普黄盖,甘宁韩当,公孙瓒等,刘备仅得关张赵相助。更值得一提的是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名众人侧目,助势卑力微的刘备坐镇第十九路诸侯。曹操凭借兵忠将勇于官渡之战大败袁绍,成为最大诸侯,可谓是忠勇当先。 三国中期:大将重要地位渐渐被谋士取代。曹操本身智谋过人,加上荀彧、程昱巩固势力。孙权方面内有张昭,外有周瑜,内外兼备的鲁肃。刘备得徐庶观点茅塞顿开,总结多年颠沛流离屡战屡败的原因是,只知武将之勇一翼,不知文臣之谋一翼,少一翼焉能一飞冲天?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并顺势夺取荆州。庞士元落凤坡以死助刘备名正言顺的占据川蜀。刘备尽得卧龙凤雏,于汉中之战斩杀曹军三十万,成扛鼎主足,可谓谋略居中。 三国后期,谋士无法掌控局面,民心所向为胜败关键。刘备倾百万之众不攻曹魏解救天子反攻东吴为关羽报仇,舍大忠取小义不得民心,注定夷陵之战惨败于孙权。连年征战民贫兵乏本应休养生息,诸葛亮违反民意六出祁山,仅仅是想有生之年完成刘备遗命,用兵如神也无力回天。三国均参与了战事,天下各有民爱也有民怨,一涨一消算是做了无用功,不经意间让身家清白的司马家族一统天下。这就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这就是民心所向,开始汉实虽亡名仍存,但民心向汉,只要出师有名无论真假一概不管,后来曹丕称帝,汉名不复存在,民心向太平,你们还打的话就是你们的错,看来是民意后发了。 小型企业靠能力,中型企业靠管理,大型企业靠文化。 企业刚建立,技术能力,融资能力,谈判能力很重要,各 “大将”信心十足团结合作共闯难关;发展到一定程度,产品质量出现问题,责任不明相互推诿,内部矛盾消耗实力,此时不得不请来管理达人做谋士,定规矩明职责化矛盾;待企业大了,有能力者贡献能力、管理者协调管理、生产者进行生产,各司其责,可做了这么多年,除了拿工资不知还有什么意义,就当一辈子打工者了无生趣,于是开始离开企业,普通员工更是频繁出入,留不住人是什么原因?温饱解决后,人的目标动机也会提升,你没有给出一个理由,让大家自认为活得有尊严有价值,这就是缺少企业文化造成。做文化的目的就是顺民意。当然,能力管理文化要并重,同时进行,企业才能发展壮大。 管理方面的三段式,是不是也符合了三国发展的三段式?呵呵,这些道理真是大能治理国家,小能管理企业。 三、曹冲之死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前后八十年历史,英雄相继陨落:吕布毫无原则、袁绍优柔寡断、周瑜气量狭小、关羽傲慢大意、曹操头风欲裂、张飞脾气暴躁、刘备报仇心切、孔明鞠躬尽瘁……小小儿郎,如何与英雄相提并论?但曹冲之死,确实隐藏着许多无奈。 曹操有四子闻名于史:曹丕善权谋,设毒鼠计害死曹冲(历史记载为病死)竟然躱过去了、西凉叛乱牵扯于他竟然赖过去了;曹植善诗文(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相当豪迈,操丕植并称三曹),铜雀台赋气吞山河,七步诗名垂千古;曹彰善骑射,铜雀台比武一射二矢皆中的,平西凉叛乱斩马铁捉马腾勇猛无比;曹冲最聪明,称象之举老幼皆知,西门迎接父亲班师建议放掉南门刺客,深得曹操喜爱。他们将父亲优点各领一隅,唯独志向不及父亲远大。曹丕虽有大志但仅在大位,而曹操志在统一三国。 曹冲是历史上少有的神童,并且有曹操的庇佑,为什么就被害死了? 1.势可挡也不可挡 曹冲固然聪明,但是年龄小,就象一颗幼芽有生长之势却没有根深叶茂,不懂韬光养晦蓄势而发,随时都有可能被摧毁。也象一把宝剑,剑锋太露虽能斩获外敌,却挡不住内部暗藏的杀机,磨得越利越易折。 处在中国式的管理,有志人士一上岗就出尽风头气势凌人,既无党羽(叶茂)支持也无群众(根深)基础,这股上升势头很快就被竞争者扼杀了,不过曹丕的势头一起来,别人想挡也挡不住的,就连曹操也没有办法。 2.宠爱与磨练 曹操最宠爱曹冲,在其他人面前处处夸耀,引来嫉妒。曹冲虽然有庇护,但是曹丕同样是儿子同样有,失去一个儿子让人心疼还是两个更心疼?让曹操自己选。 有些领导,欲提拔一个下属就交给他很多重任,可是其余下属也想升迁,他很快成了众矢之的。领导对他仅仅是宠爱,其结果就是让其余下属证明他并不能干。喜爱他,不能宠只能磨,这样其余他下属幸灾乐祸,才能保全喜爱的下属有良好发展。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警惕背后的黑手 推理曹冲的死因,首先要想到一个命题:他死了对谁最有利?曹操分析是曹丕,曹丕分析是自己,司马懿给人的感觉是为曹丕。可三国归晋的历史证明,这只是三代计划的第一步,他把曹丕当成螳螂了。 司马懿,对于曹氏家族的事务是旁观者清,坚忍老辣并胸怀大志,更是韬晦高手,曹丕用他无异于引狼入室。曹冲天资聪慧,能读懂人的心理,若在司马懿的教导下长大,这位老师对他来说是毫无用处的。所以,曹冲的死其实对司马懿最有利,这是任谁都想不到的。呵呵,现实管理中还没见过这样的人,不做分析了。 观三国论管理,是不是真的小用了?我只想把观点列出来跟你分享而已,虽然三国已成历史,但那一幕幕仍不停上演,时空不同道理却相通。假如我的观点能对你有一丁点帮助就满足了,你认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