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管理不仅表现在农耕、畜牧的生产过程中,还表现在分配领域。国有化的经济在秦国占绝对地位,自然就会带来国家运行成本的问题。当劳动者都在为国家效力,执行职务行为时,他们的一切开销要由国家来负担。军队上战场,士兵的吃穿住行的费用自然要由国家来负担。奴隶、刑徒,虽然在皮鞭下无偿地为国家劳动,但他们也要吃饭。不吃饭就无法延续劳动力。这一部分支出,自然也是国家来买单。还有,秦国有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大大小小的官吏,都是国家的公务员,他们的俸禄、薪酬、出差时的津贴,不用说,也是从国家财政中支出的。 如何合理地规划财政支出,如何将这种国家运行的成本压缩到最低,也就成秦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大问题。创造财富是“开源”,节约成本则是“节流”。二者并行,才能造就一个强大的国家。集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于一身的商鞅,自然重视国家财政的支出和分配问题。在这一点上,秦国采取的仍然是数字化的分配制度,即“禀给”制度。所谓的“禀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供给制,按需分配,需要多少,国家就给划拨多少。当然,这里所谓的“需要”,不是劳动者自己决定的,而是官方事先预算好的。国家认为你应该需要多少,你实际上就能得到多少,既不多给,也不少给。多给了,浪费财物和粮食;少给了,会影响劳动力的再生产。 难以想象,秦国是如何精确地计算出这些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需要”的。况且,考虑这些“需要”的标准也不是单一的。男女之间有差别,老少之间有差别,不同身份的人之间有差别。即使是同一个人,忙时和闲时更有差别。商鞅把分配的份额竟然定质定量到每个人头,就算在统计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也是很难做到的。据《云梦秦简》中的记载,秦国的口粮正是按工种、性别、身份、身高,分别定量供应的。不同的人,到食堂去打饭,不仅吃的饭菜不一样,而且饭菜的多少也有差别。从事劳动强度大的体力劳动者,饭菜里可能就有些肉丝,还能吃饱。而劳动强度不大的,估计也就是吃个半饱,至于饭菜,估计也就是喝点粥,吃点咸菜。而且,在秦国的集体大食堂里,每次做饭都是按人头下米的,可以推测,那些负责伙食的官吏,在下厨做饭之前肯定已经计算出了每个人应该吃多少,大家一起需要吃多少。否则,一锅饭吃下来,怎么会丝毫不差,既没有剩余而浪费,也没有因饭菜不够而影响了接下来的劳动呢? 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就这样让官方牢牢地控制住了全国经济的命脉。对政府来说,只要把规矩制定下来,把任务下达下去,再培养一批克尽职守的官吏,就万事大吉了。难怪秦国的财富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难怪秦国这个战争机器一百多年来有条不紊地在运转,几乎没有出现过什么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