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视《经济半小时》以“烫手的红木”为题对红木行业进行了报道,节目中称近年来由于人类不断的开采和使用,珍贵的原料已经接近枯竭。而红木的生长周期又极其漫长,为了迎合当下的需求即使是马上培育红木也是来不及的。加上许多国家因为环保意识的提高,采取的限制珍贵木材出口政策的实施,无疑加速了红木行业原料供应危机产生的进程。
可是,红木行业需要继续发展,文化需要继续传承。但是,红木原料稀缺的事实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不论是为了保障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我国家具行业甚至是市场经济形式的多样化,还是为中式家具找出新的出路。我们都应该将目光从原有的材质上转移开,积极寻求开发新木种。
在红木家具行业向来有“一黄(黄花梨)、二紫(紫檀)、三红(老红木、鸡翅木、铁力木、花梨木等)”的说法。这种说法与我国长久以来的用材习惯也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这些树种是老祖先一直用的,而多少总会有“习惯”就是“真理”想法的国人,在面对传承百年的“习惯”面前总会赋予其较高的价值。在这里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以在我国最为常见的榆木为例,它和位列《国家红木标准》的33种红木原料同样具备木质坚硬、纹理细腻的特质,但是为什么榆木没有与33种原料一样具备堪比黄金的价格呢?一部分原因就是它不是先辈制造家具的着力点,所以到现在榆木家具它还是以平实的价格“行走”在业界。用材习惯已经成为了开发新原料的瓶颈,也严重制约着新原料家具的推广进程。因此,必须尽快转变用材习惯和看材习惯,理性看待新原料的开发和使用,这也是中式家具出路的真正所在。 而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红木标准第一起草人杨家驹在接受《经济半小时》采访时也说:“随着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发展,应逐步淡化红木家具,推广采用传统制作工艺和设计的硬木家具。”
同时,杨家驹还表示:“在国际上还有不少树种同样适宜制作传统家具,材质上也很不错,甚至完全可以超过33种红木原料之外的某一些树种。”当然在这个原有原料稀缺的背景下,很多业界人士也意识到了要转变观念、改变用材习惯,开发新木种的重要性,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用新木种支撑红木文化的发展,用开发新的木种作为原有木种的接棒者的意义。
就此,素有行业“风向标”的连天红(福建)家具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就表示:“为保证家具生产的正常进行,连天红公司在红木原料采购方面长期投入4~5亿的资金;考虑到红木生长周期长和不可再生的特点,早在公司创办初期,连天红李董事长就早已规划,只要木材本身拥有硬度高、密度大、油脂含量高和耐磨性好,将会被考虑列入以后发展的使用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