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没有家装经验的消费者来说,多数人都会把各大卖场展示出来的销售排行榜当作“指路明灯”,就算退一步讲,至少在销售排行榜上露个脸也能在消费者面前“混个脸熟”。因此,消费者就不能不提防销售排行榜榜单是否掺杂水分的问题了。为了争得一个好看的名次,一些品牌不惜通过开具“假单”的方式营造出销售红火的假象。业内人士称,这种现象已经普遍被家居行业认为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但对消费者来说,本来指导消费的排行榜,就很有可能成为误导消费的“乌龙榜”。 冲击排行榜多靠“假单”实现 据悉,卖场中惯用的“假单”有两种,一种是订单的转移将同城市里多个卖场里的一部分订单集中到某个特定卖场里,从而获得这个卖场销售额飙升的结果,凭借销售额的剧增获得一个好的排名;另一种是找“托儿”做假单或许是工作人员自己,或许是从外面雇人,与商场签订虚假销售合同,从而在卖场的统计表中造成销售额巨大,从而获得一个好的销售名次。第一种订单还算真实,消费者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过是企业内部做了一次转移,如果企业能够在管理上不出疏漏,对消费者影响不是太大,而且这边订单多了,登上了排行榜,那边订单就少,难以在排行榜上露脸,就算误导消费者,也很有限。第二种订单就是彻头彻尾的造假了,容易让消费者对这个造假的品牌产生信任度,对消费者颇有杀伤力。 造假与获利成本悬殊 家居销售一般是签单时先交订金,余款送货时付清。卖场虽然统一收银,但收的往往是订金,余款则由品牌送货安装时自己收取。卖场在统计销售额时,却是以合同金额计算的。按照常规,订金要按合同金额的20%收取,但销售员为了获得订单,有时顾客称没带那么多钱,象征性地交个一二百元,也照样可以签单。对于转移订单的“假单”来说,对品牌没有什么损失,即使一些卖场收取管理费,在这家店或那家店都得交。“假单”付出的真正代价也就是卖场的管理费,订金只是卖场代收,扣完管理费是要返还给商户的,订单是否真正执行,卖场无须过问,而管理费通常是按照合同金额的1%-2%收取,1万元的订单不过支付100-200元,如果能通过销售排名吸引更多人来签单,这点钱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个别卖场对“假单”视而不见 个别统一收银并收取管理费的卖场甚至纵容品牌开“假单”,以收取更多的管理费。有的卖场按照最低销售额收取管理费,达不到这个额度也会按这个额度收取管理费。与其如此,还不如通过“假单”完成要求的额度,还争得一个好排名,可谓一举两得。另外,一些卖场实行末位淘汰制,一些品牌为了不至于因为销售额太低而被淘汰掉,就用“假单”来提升业绩,不少品牌跟风,“假单”就变得有些泛滥了。 相信真正优秀的品牌经得起大众的筛选和同类产品的竞争,那些得到公众认可的产品自然也是消费者选购的最佳对象,但榜单造假害人不浅,消费者还需谨慎辨别,选购前要做好功课,真正了解品牌的实力,对于销售排行榜上的品牌应仅供参考,不应盲从,关键时刻还要擦亮双眼明辨真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