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民皆喜欢寿星公的形象,因为寓意吉祥,人人均冀望能够长命百岁,精神奕奕及身壮力健。故不少木刻、竹刻、琥珀雕、陶瓷、绘画(包括木版套色年画),象牙雕、铜鎏金、玉雕、寿山石雕、刺绣、葫芦印模、角雕、杬核雕,以至清代银饼(如道光时期官局所铸制者)等,不约而同以寿星公(简称为寿星)为形象,因为大受欢迎。 自古以来,寿星多骑鹿送蟠桃,盖“鹿”与“禄”(官运)谐音。在清代各种民间艺术中,寿星公根本上就是三吉星(俗称“三星高照”)之一;明代已开始流行民间。 据考究,当初先民所崇拜的寿星,绝非人的形象,更非头顶秃如寿桃和长髯飘飘的健康老人;原来乃脱胎自古人对天上星宿的一种崇拜。有人称之为“南极老人星”(见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认为寿星乃主宰国运之长短,而非近人以为主宰人的寿命。元代以前各朝代,也有祭祀寿星或老人星的各类活动;迄两宋朝间,才逐渐衍化为扶杖而立的老人,把星宿拟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