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为什么是凶神?还是从古代信仰的“四方之神”说起。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为东、南、西、北四方之神,它们的配置是以兽体宇宙神话为基础的,还与阴阳气势有关。青龙配东,表示阳气腾升;朱雀配南,表示阳气如日中天;白虎配西,表示阳气衰落、阴气开始上升;玄武配北,表示阴气极盛,但物极必反,这又是阳气复苏的前奏。 白虎在西方,西方是白昼与夜晚的交界,古人由此联想到生与死的转换,阳界与阴间的更迭,从而产生对白虎的畏惧,故认为白虎是凶神。 这幅图是清代的“虎头纹”瓦当(摄于介休)。该兽头纹瓦当由于面部眉心刻着虎独有的“王”字纹,所以笔者称它为“虎头纹”瓦当。 秦汉时期的虎纹瓦当是全身形象。南北朝时,出现了只用兽面做的瓦当。从那时起虎头面部形象就被定格在了瓦当上。兽面纹用于瓦当牞主要是被古人赋予了驱邪避灾的寓意。这种作用旧时也称“厌胜”。 人们把虎的功能分为聚宝、封山、镇邪和驱五毒等。可见人们希望虎的神威能震慑一切妖魔鬼怪。 此图所示的是位于浑源县城内的清代治水名臣栗毓美墓地的石像生之一的石虎。石像生,又称“石翁仲”,其作用主要是表示墓主人身份、等级地位和驱邪及镇守墓地。该石虎看上去气势汹汹、勇猛彪悍,忠实地执行其镇守墓地的职责。 石虎用于墓地,源于远古神话,据东汉王充《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曰:“沧海之中,有度朔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领阅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以食虎。” 在度朔山神话中,虎是专吃恶鬼的神兽。因此,古人将石虎安放于墓地,是在借此创造出一种猛虎震慑百鬼的气势,从而达到御凶避邪、护尸镇墓的心理满足,也就是让逝者安宁、让活人放心。 古人用 “大人虎变”一词谓虎身上的花纹斑驳多彩。《易·革》:“象曰:大人虎变,其文彪炳。”后来常用该词喻大人物行为举止难以揣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