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形象的艺术衍生:腕底风声至 疑是山君来(3)

2010-02-04 20:09 来源:中国收藏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孙家潭虎形肖形印

    布老虎的艳丽与张扬,正是民间美术中“大俗即大雅”的表现。布老虎的形象源自于先人们对虎的想象,虽然现在真实的老虎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但是,民间布老虎的夸张形象还是没有改变,仿佛一旦去掉这份充满想象力的夸张,布老虎就会变得“没有味道”。

    中华“虎文化”源远流长,虎的形象也很早就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之一。最早在中国文字中出现的“虎”字,其实就是参照老虎的形象而来,而汉语中“虎”字的发音,据说也与老虎的叫声有关。

    从古至今,除了在传统绘画中的表现,老虎的形象被更多地运用到了更广泛的领域,也有着更多的寓意。1987年河南省濮阳西水坡一带发掘出土了一对蚌塑龙虎,距今大约6000年,它伴于一位祖先遗骨的东西两侧,堪称是国内考古中发现的最早的老虎形象。在著名的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司母戊大方鼎的鼎耳,外廓也饰着一对虎纹,虎口相向,威风凛凛。实际上,虎的形象在古代的青铜器中出现的还有很多,例如商代“龙虎尊”是我国青铜器的国宝级文物,其腹部纹饰的主题为“虎口衔人”,流失于海外的商代“虎食人卤”,造型取虎与人相抱的姿态,立意奇特,雕琢生动,在云南出土的“牛虎铜案”还是古滇国重要祭祀所用的大型青铜器,其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

    在古代,老虎的形象还特别出现在相关军事用品中,借此象征着勇猛与权力,比如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会刻上老虎的形象,称为虎符。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汉代的漆画、画像石、画像砖上都发现有虎的形象,如“龙虎斗”、“刺虎图”等。这时虎的艺术已由单纯地描绘形象,发展到描绘有关虎的故事情节了。在表现技法方面已能做较复杂的构图,已知抓大体大貌,并提出了不能“谨毛失貌”的理论。这一时期,古代的艺人们将老虎的形象简化、夸张和变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质朴、生动有趣的虎图形。

    除了这种造型古朴的虎形象,老虎的形象在民间生活里又有着另外的演绎。民间艺术里的老虎,色彩鲜艳,造型可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布老虎。作为民间艺术的代表,布老虎的品种繁多,流传广泛,时至今日,民间还盛行给孩子做布老虎,寓意着孩子健康、强壮、勇敢。布老虎的形式多种多样,还衍生出了布老虎枕头、帽子、鞋等。

    在现代美术中,老虎的形象有着更多的表现形式,我们的艺术家们正在以各种艺术形式创作出形态各异、神貌俱佳的关于虎的作品,这些艺术形象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所表达的主题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勇往直前、生龙活虎——这是源自于心底的力量,在更多的时候,它与老虎无关,而直接描述的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状态。

公司标志
编辑:王丽萍
连天红 图案寓意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