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鼓墩

2008-09-08 14:22 来源:互联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坐墩属于高坐具椅凳类,历来多为木腔鼓造型,平顶微凸,弧腹中空,外壁上下边沿各饰一周鼓钉,故又称鼓墩。而这种圆凳一般都是女子所坐,由于爱美的女子常常在座椅上装饰自己所绣的丝织物,在它上面覆盖一方丝绣织物,故又名绣墩。

    宋代高宗的《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第八段《孝治章》中所绘的案形表明这类家具可自由置于室内外。榻边六位仕女所坐圆形绣墩,可代表宋代此类坐墩的基本形式,也是五代、宋时一种普遍的坐具。而真正的垂足高坐是从宋代开始。到了宋、元时期还出现了紫花、褐花等花饰。

    明清两代由于家具制造业空前繁荣。由于商品经济发达,加上海运开放,国外硬质木材大量涌入,使工匠们有发挥的空间。这时鼓墩比较流行,木质的鼓墩重视木材自然的纹理和色泽美,结构科学,榫卯精绝。它既保留有藤墩的圆形开光和木鼓上钉鼓皮的帽钉,在坚固程度和美观实用等方面也超越了前代。所用金属配件讲究,雕刻、线脚处理得当,起到衬托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清早期继承和发展了明式坐具的成就。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达官显贵刻意追求室内陈设。运用各种精湛的技艺,融合明代家具的造型,使清代家具形成了其独有风格。清代鼓墩的绣墩,造型瘦而秀雅。创作手段集雕、嵌、绘、漆等技艺,锼镂工艺更是巧夺天工。除此之外,还从圆形派生出海棠式、梅花式、六角式、八角式等多种形式。除去明代瓷绣墩象征皮鼓边缘的鼓钉和堆贴铺首的繁文缛节,以抽象镂空的钱纹装饰鼓墩,为清代流行装饰手法。

    鼓墩坐具由原来单一的木质圆凳,发展为陶、瓷、木、石、漆等多质地,圆面、八方、红釉、蓝釉、粉彩、青花、珐琅、三彩等多品种,龙纹、狮纹、莲花纹等多纹饰,镶嵌、雕刻、堆塑、开窗等多工艺的家具。

    鼓墩发展至今,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传统的漆器鼓墩外,景德镇大量烧制陶瓷坐墩,有青花、粉彩、一色釉墩等。其用途不仅仅是作坐具,还用于装饰点缀,为现代生活传递着古代文化信息,成为时尚的工艺品。

公司标志
编辑:佚名
连天红 趣闻乐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