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融风暴后,市场低迷更深刻化
自1991年的泡沫经济崩溃以后,1997年4月的消费税从3%上升到5%,金融不稳定引起经济、社会不安定的增大,使个人消费意念冷却下来的各种各样的因素不断增加,在这个背景下,日本的家具市场规模因年龄的关系多少有些上下浮动,基本上一路朝着萎缩的方向发展。
在2007年6月实施了改正建筑标准法之后,给房地产相关行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混乱,形成市场低迷。从同年7月份开始,住宅完工户数突然陷入同比前一年减少了23.4%,1月份以后,让多少开始有点漂浮感的家装相关市场再次受到了冷落。至今,随着原油的高攀、食品材料需求的国际性的不稳定,生活不稳定等加重,家装相关市场的冷淡状态将继续下去。
(2) 家具市场的轨迹
从家具终端市场的曲折轨迹来看,从1960年到1970年代,战后战后出生的第一次团块世代开始进入就职、结婚、生育、建房—— 等生活舞台的变化期,创造出家具的需求,成为支撑家具市场成长的核心一代。
1970年前半段,随着个人收入的上升,以此相应的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准提高,以结婚为契机的婚房布置需求支撑着爆发性的市场扩大,使得家具市场的成长一路顺畅。
此时,在这个时期带腿的家具终于来到了普及期的入口,也开始形成新的市场,这也是其不断地使家具市场活跃起来的一大原因。
在日本的家具市场,餐桌和餐椅等带腿家具是百姓普通青睐的对象,按照扩大国民住房供应的政治课题,1955年开创的日本住宅公团(现都市再生机构《UR》)开始推出提供带餐厅、厨房空间(DK)形式的住房。随着DK形式的住宅推出,首次给日本的普通百姓提供了不用榻榻米的西洋空间,与此同时,利用这个空间带腿的西式餐桌、餐椅家具也随之普及起来。
这个1970年后半年,普通百姓的需求开始转向个性化和多样化,家具市场也以婚姻或住宅建设的生活平台的变化为契机,转换到了单纯的需求显耀时代。此外在婚房市场方面,从婚房配套家具为核心的仪式家具需求,到结婚生活所需要的生活家具转换,在普通家具市场,随着家具项目的普及的新需求,到换购需求的权重转换等,百姓的家具需求暗地里显示出变化的倪端。
家具终端市场从1981年到1986年重复着一进一退,让我们看到与1980年之前的直线上升趋势不同的动向。在这个背景下从1981年到1984年的住宅建设套数后退到110万户,婚姻对数也后退到70万对等,是波及家具市场要因。
由于泡沫经济的波及,从1988年到1991年的家具市场的扩张成长以高价品的活跃动向、数量扩大为主要特征。国内家具厂家通过积极地投资设备而增产,进口家具市场随着高级品牌家具的流入增大,同时无论国产家具、进口家具都提高市场价格,换言之不断地导致了家具价格的急速通胀。其中,进口高级品牌家具的销路,以百货店为中心不断扩张。同时,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国产家具的成本上升造成的空隙,来自台湾和东南亚诸国的家具进口慢慢地扩大起来。
(3)因泡沫经济的崩溃而冷却的家具市场
泡沫经济景气到了1991年突然崩溃。这一年家具市场还残存着上一年活跃的住宅建筑的相关影响效应等,前半年仍维持良好的状况,后半年开始急速降温,回顾过去一年家具终端市场的规模额度,是至今为止记录到的最高额度。
形成这种状况有三种原因:1国内家具厂家的生产成本趋于高价僵直化,将失去中等范围以下的产品供应能力,结果是为填埋这个窟窿,中国和东南亚诸国的低成本产品开始快速地流入,2用户需求特别是适合生活方式多样化以及个性化的进展的国内家具厂家的产品开发没有进展,欧美各国的产品开始慢慢浸透到中等范围以上的市场;3以家具销售店为首的流通一方,开始着手发力高额获取毛利率的进口家具的销售。
第二个变化是家具购买的能量层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团块世代变化到其子女们的第二代团块。第二代团块以1972年到1974年出生为核心,他们虽然开始具有家具购买力,但正好是碰到泡沫景气崩溃之后。这一代的抬头不单只是家具购买力的物理性方面,就家具购买的应有能力的本身,将给整个家具市场带来巨大的变化。
这一代人具有购买力的源头——实际收入与年长10岁的一代人相比要少,相比消费更加注重储蓄等的倾向。针对其消费行动可以归纳为有以下特性:1商品不是物(东西),总之要有故事性;2编集自己的生活模式;3商品的品质与价格的平衡(性价比),看重耐久性,具有坚实的价格标准;4对于自己来说感觉要好、重视空间,乐于与对脾性的好友交流等等。各企业都在力图对应开发、生产、流通符合这类购买力和消费行动的商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