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永安市森丰板业有限公司在永安市罗坊乡竣工投产,项目投资2000余万元。 这标志着罗坊乡企业从卖毛竹到半成品直到生产竹制品,形成完整的毛竹生产加工链,毛竹价值由最初每根几元迅速发展到几十元、上百元。林改带来了财富,高寒地区不再是贫困的代名词。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 “我去年卖了100车毛竹,赚了28万元;今年204亩竹山也可以卖100车毛竹,赚20多万元。还是林改好,农民得实惠。”57岁的溪源村科学种竹大户、村党支部书记陈邦昌说。 毛竹变 “金竹”,村民当 “老总” “只要有村庄,就有毛竹半成品加工厂,山上搞科学育竹,山下搞毛竹加工,毛竹价格由原来的每根几元发展到现在每根几十元。”江星辉说。的确,这些年,罗坊人在家门口当“老总”,靠竹制品加工走上了致富路。 溪源村村民陈学珠说:“刚开始,毛竹管理原始粗放,乡政府鼓励大家办竹制品半成品加工厂,但谁都不敢去办。”到洪田参观学习后,村民们才发现加工厂只是简单的家庭作坊,投资少,见效快。从2004年开始,陈学珠请来2个湖南手工破竹篾的师傅,从破竹篾到纺织竹席、竹帘,均由湖南师傅完成。到2006年,手工编织被机器编织机取代。原来正常每天两人可生产80-120片竹料,用机器编织后产量则是原来的2倍,破竹蔑师傅的月收入从3000多元,增加到5000—6000元。产量激增,收入提高,加工厂也吸引本村妇女来上班。“过去2个师傅带4个小工,现在5个师傅带10个穿席小工,10个小工都是本地人。”陈学珠说。 山上推广科学种竹,山下形成加工产业链,“竹山变‘金山’,村村超小康”正在罗坊乡变成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