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唐伯虎在这里挥毫泼墨、创作书画,起源于此的木版年画也是声名远扬、盛极一时,此外还有独具神韵、精细秀美的苏扇、苏灯、宋锦等10多项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桃花坞,一个诗意的名字,更是苏州工艺美术的集散地。专家对此认为,在桃花坞地区的综合整治中,激活并做大做强工艺美术,可谓因地制宜、理所应当。 提起古城西北角的桃花坞地区,人们往往首先想到隐居于此的著名书画家、大才子唐伯虎,想到起源于此,并以这一地名命名的木版年画。确实,唐伯虎和桃花坞木版年画,是这一地区的两张“文化牌”。其中,“三笑点秋香”的唐伯虎中年隐居于此,创作出一批又一批脍炙人口的书画作品,在中外工艺美术史上创下罕见的影响力。苏州古城保护专家徐刚毅介绍,桃花坞地区现有的28处省、市文保单位、控保建筑,以及一大批古井、古桥梁和古驳岸等遗迹遗构,不少都与唐伯虎这一文化主题有关,如唐寅(即唐伯虎)故居、双荷花池和唐寅祠等,由此而引申出的是以“明四家”、“吴门画派”为代表的书画文化。 桃花坞木版年画,也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美术史、民俗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起源于明朝的这一民间工艺美术产品,清朝中期进入鼎盛,与天津杨柳青合称“南桃北柳”。那时候,整个桃花坞地区每年生产木版年画百万张以上,产品不仅流行于江苏各地,而且远销全国各地,并对日本等国家产生巨大影响。 除唐伯虎和木版年画外,桃花坞地区与非物质文化相关的遗产还有许多许多,特别是工艺美术类遗产。经过深入调查的苏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龚平说,历史上桃花坞地区就是工艺美术作坊店铺比较集中的地区,明清以来,这里曾拥有18个类别的50多家传统手工工艺作坊和店铺,民国至上世纪60年代,工艺美术行业的公所、公会、店庄、厂(社)先后共有47家汇聚桃花坞。 更为可贵的是,直到今天,许多工艺美术仍以原生态的面貌,散居在桃花坞地区的大街小巷中。对此,龚平一口气就报出了苏扇、红木雕刻、苏灯、剧装戏具、宋锦和漆雕、民族乐器等名称。以红木雕刻工艺为例,这里1954年就成立了苏州红木雕刻厂,并且培养出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还将明清两代的红木家具“苏作”特色成功保留了下来,成为红木家具“苏作”的代表。更让龚平惊讶的是,凭着精细秀美的特色,桃花坞地区保存至今的遗产中,仅被列为世界级、国家级的就达10项,此外还有被列为省、市级项目的,形成了以桃花坞木版年画为代表的当代苏州传统工艺美术项目群。 针对桃花坞地区的保护整治,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文化保护、环境整治、民生改善、发展旅游”的基本指导思想。对于“文化保护”这一点,徐刚毅、龚平等专家认为,桃花坞地区的保护整治方案,应在分析桃花坞地区历史资源优势、定位文化特质功能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尤其应做大做强千百年来相沿的工艺美术产业。在此期间,举办工艺美术大师精品艺术节之类的活动,也无疑将起到一个很好的推波助澜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