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闺房中走出的收藏新锐

2008-09-16 08:19 来源:未知 我要评论    

分享到:

    绣界以“顾绣”为“马首是瞻”

    据苏州刺绣研究所负责人张允凯对理财记者介绍说,顾绣源于明代,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刺绣的巅峰标志。真正的露香园顾绣也成为众多收藏人士可望不可及的奢望,据张允凯介绍,目前,保留下来的露香园顾绣只有200多幅,多数都藏于各地的刺绣博物馆。

    说到顾绣,张也饶有兴趣地向记者说起了其背后的故事。顾名世是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在内宫管理宝物,官至尚宝司丞。他倡导其家女眷力精绣画。因而,其女眷们也酷爱艺术,善丹青书法,精于女红,尤其擅长刺绣。最为后人知晓的莫过于顾名世次孙顾寿潜之妻韩希孟,其嫁入顾家,正值露香园鼎盛时期,高朋满座,衣食无忧。丈夫顾寿潜曾师从明代著名大书画家董其昌,不仅能诗善画,难得的是对顾绣亦情有独钟,且别号“绣佛斋主人”。夫妇两人琴瑟和谐,进一步发展针法的特技加之丝线辅助羽毛、麻、绒等丰富色彩和质感,以及补色技巧来体现原画稿的神韵,力求使所绣的人物、山水、花鸟达到“不是写生画,胜似写生画”的意境。

    至清代,宁、沪、苏、杭纷纷设立顾绣庄、顾绣店,在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顾绣几乎成为丝绣美术工艺品的通称。连《红楼梦》都有描述:贾元春得一绣佛,云:“顾绣,女中神针也。”

    “顾绣源起于名门闺媛,是观赏性的画绣艺术品,从一开始就带有高雅的气质。与苏、粤、湘、蜀四大名绣不同的是,它专绣国画作品,成为独特艺术。”苏州江南绣庄卢秋萍说到,“它把宋绣中传统的针法,与国画笔法相结合,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勾画晕染须具备传统的书画修养,完成一幅顾绣作品少则三四个月,多则一两年,使用的丝线少则一百多种,多则四五百种。正因如此,它很难普及,且制作费时耗工,并无实用功能,成就一幅好作品不仅要有钱、有闲,而且要有艺术修养的女子才能完成。”正因为如此,顾绣也成为刺绣收藏市场中的上上品。

    韩希孟作品最后一次在收藏市场上露面是在2005年的中国嘉德拍卖会上,在2005年5月的中国嘉德拍卖会上,韩希孟的花鸟册页(八开)以165万元人民币成交,此后,便难觅其踪。收藏界专家普遍认为: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海外持续升温,顾绣作品在国际收藏界日益走俏,市场价值跃升几十倍。

公司标志
编辑:郑瑾
连天红 周边巡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