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妆匣有了抽屉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化妆内容的演化,梳妆匣的型制逐渐有了变化,变化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把大盒中散装的小盒变成了一只大箱中嵌入的平屉和若干抽屉。这种型制演变至少从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北周文学家庾信《镜赋》中有“暂设妆奁,还抽镜屉”的句子,可见当时的梳妆匣已经有了抽屉。近年在江苏武进发掘南宋墓出土的镜箱,其结构就已经具备了这种型制的雏形。这只镜箱箱顶有盖,盖下平屉中设一支架,打开箱盖,立起支架,即可安放铜镜;箱体还设有抽屉两只,显然这比起汉代妆奁中的小盒已经复杂了很多,它已成为箱体的有机部分,而屉中放置的诸如胭脂盒、粉盒之类,已经成为第三层次的单元。 梳妆匣到了明清两代,型制已基本固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梳妆台,一类为梳妆匣。 在中国的古典家具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高装巨镜的梳妆台,直到清晚期,西风东渐,这种梳妆台的款式才从外国传来。而我们所说的梳妆台,实际只是置于案上的小型梳妆台,也称镜台。它其实还未脱离梳妆匣的大模样,不过是梳妆匣的改型罢了。这种梳妆台更多出现在明代,结构为下面台座,座有两门,门内有大小抽屉若干只;台座上三面有高5厘米左右的雕花栏杆,另一面竖起40厘米左右呈扇形雕花屏风,屏风怀中竖起铜镜;如果摘下铜镜,台座上嫣然是一座精巧的小戏台。这种梳妆台多为硬木制做,形体较大,不易搬动,应为家庭主人或主妇所用。 玻璃带来的“革命” 另一类是梳妆匣。它们也多为硬木所制,间或也有樟木、楠木制品。“便携”是这类梳妆匣的基本特性,由此又构成了其形体小巧的特征。这种梳妆匣现在存世量尚大,从大量实物看,无不精致美观。结构上也可谓争奇斗巧,各运匠心:有的多屉多镜,上盖打开,支起一镜,面板抽出,板背又是一镜,可双镜前后对照;有的屉形各异,多者有四五具之多;有的前脸不是面板,而是两扇10厘米左右的厚门,打开,每扇门体上各置小屉二只;有的匣体开窗,镶理石、玉石;有的所用铜活饰件造型生动,铜合页或蝶状、或蝠状,錾出花纹;铜包角镂空;屉钮多缀铜花篮、果什等。 这里附带要讲的是,镜匣之“镜”,历史上曾经历了巨大变革,即从几千年一直沿用的铜镜,到二三百年前开始使用的水银玻璃镜。这一变革,对梳妆匣的演进,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首先玻璃镜清晰度的大幅度提高,使人对化妆的完美性有了更高更严苛的要求,这就使化妆程序、手段更呈多样,化妆品、化妆用具的专用性不断增强,由此导致了梳妆匣功能的扩大和结构的日趋复杂。同时,因铜镜几千年来多为圆形,这不能不对梳妆匣制做匠人的思维产生影响,故早期的梳妆匣有相当数量为圆形。而自从有了玻璃镜,梳妆匣则逐渐改成方形。笔者藏有一具明式黄花梨镜台,其底座上的屏风已被拿掉,代之以红木镶框、一宽二窄的三联玻璃镜。镜框顶上装有四只木塔,框之上缘饰以莲花雕板,是典型的清末民初风格,很显然是因为玻璃镜的流行,使当时的主人从实际出发,把原来使用铜镜的镜台进行了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