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传奇: 将收藏和资本相结合 张连志1957年出生在天津一个富足的文化世家,母亲家是天津颇负盛名的八大家族之一,祖上自古就有收藏文物的家传,父母对古玩收藏也是十分醉心痴迷,在张连志儿时的记忆中,旧租界的小洋楼里满屋都是父母的古董珍玩。后来在“文革”中,这些文物大多都被抄走或毁损,为了给家人换上一顿饭吃,残留的一点点古董也被父亲转卖出去。父母失落的表情给张连志印象很深,从此他就把收藏当成了自己的夙愿,要白手起家重振家业。1980年,24岁的张连志义无反顾地从胶卷厂辞职下海,成为在广州、上海与天津之间辗转的“倒爷”。1992年,张连志在天津创办粤唯鲜酒楼,即使最开始只有6张桌子的门面,张连志却依然在仅有的地方里摆上了母亲当年陪嫁的几件红木家具。 “能吃的博物馆”: 明代石盆和雕花木栅当洗手池和隔扇 到2002年,张连志的生意越做越大,这个时候,他收藏的漆、木、瓷、石等各类文物珍品也达到2万余件。张连志开始思考,这些藏品老是锁在库房里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而成立博物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将餐饮与文物展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能吃的博物馆’”。“能吃的博物馆”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给张连志的“粤唯鲜”酒楼的题词,这个酒楼的另一个名字是华蕴博物馆,这是天津市的第一个私人博物馆,该馆内囊括了西周至清朝各个历史时期最典型的青铜器、铜器、木雕、老门窗、彩绘木人、烟具、屏风、桌椅、木箱、提盒、钟等3000余件文物,但最为精彩的,还是散落在馆内四处、集中了北齐、北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300余块石造像、石碑和石刻。同为收藏家的情歌王子张信哲到这里都惊叹:别的藏家恨不得小心翼翼裹进密室的明代石盆和雕花木栅,竟被主人大模大样地放在卫生间当洗手池和隔扇! 张连志另外还有两个“能吃的博物馆”——隽祯博物馆和古雅博物馆。隽祯取“清隽秀祯”之意,以展示明清贵重木器家具为主。古雅取“古韵风雅”之意,此馆主要陈列近现代枪支(已全部灌铅,失去使用功能)和西洋家具。 张连志说,收藏应该要和资本结合起来。他透露,除了餐饮业,参观门票、自己品牌的古瓷片纪念品等都已经成为公司的利润来源,同时,这个产业还需要更多的创新让艺术品真正流通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