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拍场冷清成交难出高价 主持人:现在国内的收藏市场是否也受到了金融危机较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赵:答案可以肯定的。从艺术品拍卖会就可看出,拍场比较冷清,上拍的精品不多,参与的人也不积极。像我认识的东莞收藏协会会长,以往都会频繁光顾国内各大拍场,但今年都没出去过。我记得拍卖会最高峰是在2006年下半年,仅12月份都有10场。每场还会细分为明清专场、油画专场、近现代名家专场等等。而去年下半年开始,很多公司都只有大拍。广东也只有嘉德、保利和艺拍三大拍卖公司还有些动静,成交价也都是在估价范围之内。 郑:影响表现主要反应在一些中端的艺术品上,在市场红火的时候,估值过高,目前价格已经出现明显下调。而高端的精品,价格仍然坚挺,不过成交量会有所下降,成交价格也不会屡屡创出新纪录。在金融海啸冲击到实体经济之后,大家关注的藏品范围会缩小,拍卖会推出的藏品种类就减少了,交易群体和规模偏小的藏品市场冷清不少。不过,一场金融危机也使收藏市场开始回归理性了。 牟:拍卖活动的确少了,从相关咨询网站上的拍卖会排期就可以看出。我们公司还算稳定,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就减少了一场小拍。现正准备的今年夏拍在规模上可能会缩小一些,保留精品。成交率方面,瓷器为五成左右,书画成交为七成左右。过去的话分别在七成和八成左右。 2 当代艺术面临严峻考验 主持人:此前市场上被爆炒的热点现在怎样?例如瓷器、书画作品等。 赵:在过去市场红火的时候,很多艺术作品都经过爆炒,在书画作品中,一些当代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在国际市场上成交价频频创纪录。像张晓刚,他的个人纪录在2007年初大约是1900多万元人民币,在2008年4月他的《血缘:大家庭三号》在香港苏富比拍到了4263万元人民币。不过,到了下半年其作品的成交率开始明显下降,成交均价比2007年更是大幅缩水。 我一直认为当代艺术作品存在很大的泡沫,之前都是国际基金在炒作概念,对一些刺激眼球、风格张扬的作品进行爆炒。眼下,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基金也开始抛售,但是似乎没什么人愿意接手。 同时,近现代名家中还是有不少作品一直很坚挺。如吴冠中、黄永玉、林风眠等等,虽然在市场红火的时候也被炒作过,但是他们的作品并未出现大幅下跌,只是涨幅趋缓而已。 郑:可以说当代书画的泡沫是最多的,甚至价格有些畸形。虽然不能否定一些当代艺术家的成就,但是没有理由他们的作品比古代名家作品价格更高。瓷器类的精品依然还是维持在高位,不过中档藏品已经明显下降,像一个道光青花胭脂红彩大海碗2007年的时候可能要13万元,现在也就9万元左右。还值得一提的是,古董家具的价格降幅也比较大,因为前两年黄花梨、紫檀等木材价格被爆炒,家具价格也就水涨船高,而今年红木价格跌了一半有多。 牟:当代艺术将面临严峻考验,去年以来,世界和国内顶尖拍卖行的当代艺术拍卖成绩大幅下滑,昔日的大名家作品流拍现象增多。广东市场则会更加严峻,因为本地藏家仍然偏爱传统的书画与瓷杂,对西方艺术的理解与接受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